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小自己15岁的混血妻子务必改嫁!妻子后来怎样呢? 临终病房里,他眼神微弱,语气坚定,拉着她的手反复交代:"你一定要改嫁。"医生护士都在场,话不多,却句句扎心。他是军人,知道自己挺不过去了。他要她走出痛苦,重新活一次。可她没应。他走了,她的世界也塌了。 翟云英攥着病床栏杆的手指节发白,眼泪砸在刘亚楼青筋凸起的手背上。她想起十年前在莫斯科留学时,这个总爱穿笔挺军装的中国军官如何用生硬的俄语向她表白:"中国需要你这样的姑娘。"那时的刘亚楼眼睛亮得像星星,如今却蒙着层灰败的雾气。 灵堂里哭声震天,翟云英却像被抽走了魂魄。她机械地给每位吊唁者回礼,直到看见人群里站着个穿红裙的小女孩——那是她和刘亚楼五岁的女儿刘煜鸿。孩子仰着小脸问:"妈妈,爸爸睡着了吗?"翟云英双腿一软跪在地上,把脸埋进女儿蓬松的卷发里。那股熟悉的橘子洗发水香气让她突然想起,刘亚楼总说女儿头发像莫斯科郊外的白桦林。 葬礼后第三天,秘书捧着文件袋走进空荡荡的客厅:"这是刘司令留下的...抚恤金和房产证。"翟云英这才发现丈夫早把房产过户到她名下,连苏联老家的祖传银器都托人捎回来了。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照片,是1950年他们结婚照的背面,刘亚楼用钢笔写着:"云英笑起来最好看"。 她开始整夜整夜失眠。有天凌晨三点,翟云英鬼使神差地翻出刘亚楼的旧军装。指尖抚过袖口的补丁——这位叱咤风云的空军司令,居然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做。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箱底的外文书籍上,全是她当年在苏联读过的诗集,每本扉页都有刘亚楼歪歪扭扭的俄文批注:"给最聪明的爱人"。 转机出现在某个雨夜。翟云英给女儿辅导功课时,孩子突然指着课本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问:"妈妈,外公真的像照片里那么厉害吗?"她愣住了。原来丈夫从未向女儿提起过自己的战功,那些驰骋蓝天的传奇故事,都被他收进了保险柜深处。当晚她打开那个带密码锁的铁盒,里面整齐码着二十三封未寄出的信,最新日期停在今年3月15日:"小英,今天路过书店看见俄文版《普希金诗选》,给你留着..." 第二年开春,翟云英穿着丈夫送她的紫藤花旗袍去了趟中山公园。她把刘亚楼的军功章捐给了军事博物馆,在留言簿上写道:"这些星星该属于天空。"回家路上经过音乐学院,悠扬的手风琴声飘出窗外,恍惚间又听见刘亚楼在莫斯科郊外哼唱《喀秋莎》的调子。 如今八十多岁的翟云英依然保持着晨起读诗的习惯。书桌上摆着两副老花镜,一副是她自己的,另一副永远摆在右侧——那是刘亚楼常坐的位置。偶尔有记者问起往事,老人总会摩挲着那本《普希金诗选》轻笑:"老刘啊,这辈子最会骗我的人,偏偏让我活得最明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小自己15岁的混
夜微凉初夏风
2025-07-03 22:48:48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