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嚎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1991年,苏联刚解体,乌克兰独立,接手了苏联不少军工家底,3594家军工企业和700多家武器厂看着挺唬人。可惜经济崩了,资金链断裂,企业开不下去,专家们饭碗都没了。那时候,中国正缺技术人才,瞅准机会邀请了这200来号人。他们带着一身本事,来了中国,帮咱们搞军工项目。 这些人可不是一般人。比如瓦列里·巴比奇,1941年生的老大哥,乌克兰造船学院毕业,在黑海造船厂干了30多年,设计过苏联所有航母,像“基辅”号、“明斯克”号,还有后来咱们改成“辽宁”号的“瓦良格”号。苏联散伙后,乌克兰没钱造船,他失业了。1992年,中国一招呼,他带着图纸就来了。还有个安东诺夫设计局的航空专家,参与过An-225巨型运输机的设计,1993年来西安,帮咱们搞运-20。这帮人全是顶尖人才,来的时候都憋着一股劲儿。 来了中国,这帮专家日子过得挺舒坦。政府在陕西、重庆给他们盖了苏联风格的小镇,公寓里暖气、家具、电器的配置比乌克兰那会儿强多了。90年代乌克兰冬天没电没暖气,他们在家乡冻得哆嗦,可在这儿推开窗就是绿树成荫的小区,生活安定得很。工资按时发,够养家还能寄点回去,孩子还能上当地学校,学中文,融入得挺快。 工作上,他们也不用干体力活儿,就是搞技术。中国给配了研究所和工厂,设备齐全。巴比奇在大连盯着“瓦良格”号改造,天天跟工程师研究图纸,还想出新焊接法子,帮团队攻难关。航空专家在西安忙运-20,调风洞、查零件,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还带徒弟,讲课、指导,把经验传给年轻工程师。巴比奇讲航母动力系统那次,底下掌声不断;航空专家教机翼强度优化,后来徒弟还成了项目骨干。 90年代末,电视台采访这帮专家。刚开始他们聊得挺开心,说中国工作顺心、生活踏实。可一提到乌克兰,画风就变了。巴比奇说起老朋友在家乡吃不上饭,声音都抖了;航空专家说到同行过得惨,低头抹眼泪。他们哭,一半是感动,一半是心酸。 感动啥?中国给的待遇好,尊重他们,让他们事业有奔头。巴比奇说过,这儿让他找回干劲儿;航空专家拿到第一笔工资,看着孩子上学,心里暖乎乎的。可心酸的是,乌克兰那会儿太惨了。经济垮了,朋友们开出租、挨饿,有的甚至冻死了。自己在这儿过得好,家乡却乱成一团,这反差谁受得了?采访镜头前,他们绷不住了。 这帮专家对中国帮助不小。巴比奇的经验让“辽宁”号2012年服役,他去看船出港,笑得挺欣慰。航空专家的活儿促成运-20,2013年首飞,他也在现场鼓掌。他们弄了2000多个项目,帮中国军工往前迈了一大步。
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嚎啕大哭。他们在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7-10 15:43:2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