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外交部的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规劝一位21岁的青年,希望他能来外交部工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7-11 13:21:24

1956年,外交部的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规劝一位21岁的青年,希望他能来外交部工作。 1956年,北京外交部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在劝说一个21岁的年轻人加入外交部。这个年轻人叫厉声教,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世背景在当时算得上“高大上”,但也因此带来了不少麻烦。他刚从学校毕业,按理说应该顺顺利利分配工作,可学校领导却因为他不是党员,再加上家庭背景复杂,直接把他拒之门外。按常理,这么一个年轻人,估计得灰头土脸地找下家,可外交部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嫌弃他,反而像挖宝一样,三番五次上门劝他加入。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外交工作可是个大难题。国内百废待兴,国际上又得面对复杂的局势,像联合国席位问题、和苏联的关系、还有跟西方的博弈,都是硬骨头。外交部急需人才,尤其是那种既有能力又能扛得住压力的人。厉声教虽然年轻,但他的履历和背景却有点“与众不同”。他出身名门,家里多多少少跟民国时期的老派精英有点联系,这种背景在当时既是优势也是包袱。优势在于,他可能从小就接触过一些高端圈子,眼界和见识比一般人开阔;包袱则是,这种身份容易让人怀疑他的立场。 可外交部偏偏不这么想。他们看中的,估计是厉声教身上的潜力。他虽然不是党员,但脑子灵活,语言能力强,据说英语、法语都玩得转,这在50年代可是稀缺资源。那时候,中国外交官大多是从军队或者党内提拔上来的,能说外语的不多,能跟外国人直接掰扯的更少。厉声教这种“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对外交部来说就像一块璞玉,稍微雕琢就能派上大用场。再加上他家世显赫,外交部可能还想着,他身上带着点“旧时代”的气质,搞不好还能在国际场合里多几分底气。 当然,这事儿也有风险。厉声教的家庭背景复杂,难免会有人嘀咕:这家伙靠不靠得住?万一他跟家里那些“老派人”走得太近,会不会出啥岔子?但外交部显然愿意赌一把。他们三顾茅庐的态度,说明他们对厉声教的信心不是一般的强。也许,他们觉得这小伙子有种不服输的劲头,能在压力下闯出一条路。事实证明,这赌注还真没下错。 厉声教加入外交部后,很快就展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从基层干起,一步步靠实力站稳脚跟。到了60年代,他已经开始参与一些重要的国际谈判,比如跟联合国相关的交锋。那时候,中国还没恢复联合国席位,外交场上全是硬仗。厉声教凭着自己的语言优势和灵活的头脑,帮着国家在谈判桌上争了不少面子。后来,他还参与了边界问题的谈判,像中缅边界这种棘手的事儿,他都能沉得住气,把事儿谈得漂漂亮亮。 说到这儿,得提一提他职业生涯里的一个亮点——国际法研究。厉声教不光是个实干家,还是个学者型外交官。他研究国际法特别有一套,写了不少文章,还在国内培养了一批人。这在当时可是稀罕事儿,因为50、60年代的中国外交,更多是靠政治口号和硬实力,讲究国际法的没几个。厉声教却能把这些“洋规矩”吃透,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变成谈判桌上的武器。比如在边界谈判中,他就经常拿国际法当依据,既讲理又不吃亏,让对手没法轻易反驳。 回过头看,厉声教的故事真挺接地气的。他不是那种天生就顺风顺水的“天选之子”,反倒是个被学校嫌弃、差点没着落的普通毕业生。可他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在外交部这个大舞台上混出了名堂。这事儿告诉咱们,不管啥出身,只要有真本事,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外交部当初三顾茅庐,估计也没想到,这小伙子后来能给中国外交史添上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说说他的影响。厉声教在国际法和谈判上的贡献,其实到现在还有回响。比如边界问题,他当年谈下来的东西,直接影响了后来中国跟邻国的关系。再比如他在联合国席位恢复谈判里的作用,虽然不是主角,但也帮着铺了不少路。这些事听起来高大上,可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努力。他不是靠喊口号混日子的那种人,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当然,厉声教也不是完美无缺。他那股子倔劲儿,有时候也容易得罪人。听说他在谈判桌上偶尔会拍桌子,跟同事也有过争执。但这不也挺真实吗?谁还没点脾气呢?关键是,他这脾气没耽误正事儿,反而让对手多几分敬畏。

0 阅读:63
安然浅笑生活

安然浅笑生活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