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茅台酒滞销,工资都停发了。茅台找银行贷款,但却没东西抵押。厂长季克良厚着脸皮,到处借钱,最后在遵义一个县借到了钱,把工资发了。当时是因为山西有个假酒案,毒死了20多个人,搞得人心惶惶的,所有的酒都卖的不好。 1998年,对茅台酒厂来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会儿山西假酒案一出,整个白酒行业都跟着遭殃。那案子可不是小事,假酒毒死了20多个人,喝白酒的人吓得不敢下手,市场直接冻住了。茅台酒再有名,也逃不过这劫,仓库里酒堆得满满当当,却没人敢买。资金链一断,工厂连工资都发不下去,员工心里都慌了。厂长季克良顶着天大的压力,带着一帮人到处想办法,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银行贷款要抵押,茅台却拿不出啥像样的东西。 这时候的茅台,真的是到了悬崖边上。那年头,白酒行业本来就竞争激烈,好多小厂子都直接倒闭了。茅台虽然是大牌子,但也差点没扛住。山西假酒案不光毁了消费者的信任,还让整个行业的口碑跌到谷底。茅台的酒再香,市场不认账也没辙。库存积压到啥程度呢?听说那时候厂里连存放的地方都不够了,资金周转不开,连日常开销都成问题。工资停发,员工日子不好过,厂子里的气氛也越来越沉重。 季克良那时候真是硬着头皮上阵。他是个老茅台人,干了几十年,对厂子有感情,也知道这时候不能垮。他跑银行,银行不给面子;找政府,政府也帮不上大忙。贷款这条路走不通,抵押物又没有,茅台的厂房、设备这些,银行压根看不上。没办法,他只能到处求人借钱。听说他跑遍了遵义的各个角落,脸皮都磨厚了,最后才在一个县里借到了一笔钱。这钱不多,但至少把工资发了,稳住了人心。 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可背后有多难,只有当事人才知道。那时候借钱可不是随便开口的事儿,茅台名气大归大,但市场低迷,谁也不敢随便掏钱出来。季克良能借到这笔钱,靠的是人脉、信誉,还有不认输的劲头。这笔钱虽然救了急,但也只是暂时止血,茅台要想真翻身,还得靠自己爬起来。 山西假酒案的影响有多大?直接点说,就是把白酒行业的底给掀了。那时候新闻铺天盖地,消费者一提喝酒就害怕,茅台这种高端酒也跟着躺枪。市场销量断崖式下跌,渠道商都不敢进货,怕砸手里。茅台酒厂那时候的处境,用“内忧外患”形容一点不过分。外面是市场崩盘,里面是资金断裂,员工人心浮动,季克良得一肩挑起所有担子。 不过,茅台能撑过这场危机,也不是光靠运气。那时候的白酒行业虽然乱,但茅台底子厚,品牌价值还在。季克良也不是光会借钱的人,他知道茅台得调整方向,不能光等着市场回暖。他开始抓内部管理,压库存成本,还得想办法稳住经销商。这些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没那么简单。那几年,茅台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正是在这种绝境里,逼出了后来的转机。 借到钱发工资只是第一步,后面几年茅台慢慢缓过劲儿来。1998年的危机虽然狠,但也让茅台看清了不少问题。比如,市场不能光靠名气,还得靠消费者真掏钱。山西假酒案是个教训,不光教训了造假的,也提醒了正牌酒厂,得把质量和信誉攥得更紧。茅台后来能爬起来,靠的就是这一点,质量没掉过链子,慢慢把消费者的心拉回来了。 说到山西假酒案,那真是白酒行业的一个黑历史。造假的人用工业酒精勾兑,喝死人不是意外,是必然。那案子一曝光,全国查假酒查得特别严,好多小酒厂直接关门大吉。茅台虽然没掺和造假,但也受了池鱼之殃。消费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白酒销量那几年都起不来。茅台的库存积压,也跟这脱不了干系。 季克良借钱这事儿,其实挺接地气的。搁现在,可能有人会觉得一个大厂长到处求人有点跌份儿,可那时候没办法,厂子要活下去,脸面算啥?他跑去遵义一个县借钱,靠的不是啥高大上的手段,就是老老实实跟人磨,凭着茅台的招牌和自己的诚意打动人。这笔钱救了急,也给茅台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1998年的茅台,跟现在的茅台比,完全是两个世界。现在茅台酒一瓶难求,那时候却是卖不出去。危机里头,季克良的坚持起了大作用。他不是啥神人,就是个普通人,硬扛着把厂子带出了泥潭。茅台后来能成白酒行业的龙头,这段苦日子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再说回那时候的白酒市场,山西假酒案之后,消费者对白酒的信任得慢慢重建。茅台酒厂没啥捷径可走,只能靠时间和口碑熬。季克良带着团队一点点干,从内部管理到市场调整,没敢松懈。借来的钱发了工资,稳住了员工,也让大家伙儿看到了一点希望。茅台能挺过来,靠的就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
1998年,茅台酒滞销,工资都停发了。茅台找银行贷款,但却没东西抵押。厂长季克良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7-11 17:56: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