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大汉奸赵玉昆被捕后,供出一名同伙,此人竟是解放军68军参谋长宋学飞,杨成武急称误会,两人曾是战友,为何如今一人成了汉奸,一人成了高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北京功德林的看守所内,大汉奸赵玉昆在审讯中突然抛出一个名字,在场的人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解放军第六十八军参谋长,宋学飞。 消息传到华北军区,杨成武将军的第一反应就是“误会,绝对是误会”,可人们还是纳闷,一个功勋卓著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怎么会跟一个铁杆汉奸扯上关系?更何况,这两人还曾是并肩抗日的战友。 要解开这个疙瘩,还得把时间拨回到十年前。 故事的起点在河北易县,当时宋学飞的家境不错,读过书,还考进了东北讲武堂,是个科班出身的军事人才。 九一八事变后,他看不惯东北军的不抵抗,一气之下辞了职,跑回家乡想找条抗日救国的路,也正是那时,他遇上了赵玉昆。 而赵玉昆跟宋学飞完全是两种人,他是个地道的草莽,早年犯事蹲过大牢,趁着战乱才溜出来。 时局一乱,他瞅准机会拉起几百号人,扯了面“易县抗日自卫队”的大旗,这支队伍成分复杂,有真心抗日的,也混着不少地痞无赖。 可以说,赵玉昆带队全凭一股蛮劲,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缺个懂行的“军师”,就四处打听,就听说了宋学飞。 宋学飞本想北上找正规军,可看到家乡的抗日力量实在薄弱,便决定留下来帮赵玉昆一把。 他一上手,就给这支乌合之众立规矩、搞训练,摸索出一套在山里打游击的战术。 没多久,队伍面貌一新,战斗力噌噌往上涨,在易县、涞源一带打了几次漂亮的伏击,成了当地一支响当当的抗日武装。 可队伍虽然壮大了,但人心却开始变得复杂,1938年,杨成武率领八路军挺进冀中。 这支纪律严明、作风硬朗的正规军,让宋学飞看到了真正的希望,他多次观摩八路军的战术,心里越发倾向共产党,力主接受整编。 在杨成武的亲自接洽下,1939年初,这支队伍正式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玉昆任副司令,宋学飞任参谋长。 改编后,宋学飞更是如鱼得水,把正规战术和游击战结合,搞出了“地雷阵配冷枪”的打法,在狼牙山地区屡建奇功,甚至在一个月内就歼灭了日军一个中队。 可副司令赵玉昆却越来越不自在,他私下抱怨:“顿顿窝头咸菜,哪有过去当山大王来得痛快?” 于是他开始偷偷摸摸地享乐,私藏战利品,甚至为了一件日军的呢子大衣跟宋学飞红了脸,尤其是八路军派来政工干部搞整风后,赵玉昆的抵触情绪几乎写在了脸上。 真正的决裂发生在1940年春天,宋学飞的父亲病危,他急忙请假赶回百里外的老家守孝。 谁知他前脚刚走,赵玉昆后脚就动了歪心思,日军看准了他这种人的动摇,许诺高官厚禄,还答应保留他的兵权。 这一下就戳中了赵玉昆的野心,他不再犹豫,带着几百个亲信,连同部队的布防图和武器清单,扭头就投靠了日本人,摇身一变成了“华北治安军司令”。 更毒的是,叛变前夜,赵玉昆还特意派人给正在守灵的宋学飞送去一份伪造的日军委任状,企图把这位昔日战友也拖下水,给自己找个垫背的。 但面对这份黑心的“任命”,宋学飞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将它扔进了火盆。 赵玉昆的叛变,在晋察冀军区掀起了轩然大波,部队人心惶惶,流言四起,不少人怀疑到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宋学飞头上,甚至有人主张立刻逮捕审查。 关键时刻,杨成武将军力排众议,果断拍板:“不搞一刀切,先把事情查清楚!”还在老家的宋学飞听闻风声,没有躲避,反而冒着危险穿越封锁线,第一时间赶回部队,主动请求组织审查。 最终,在杨成武的保护和组织的深入调查下,真相大白,那份被杨成武妥善保存下来的伪造委任状,成了洗刷宋学飞冤屈的关键证据,组织还了他清白,他重新回到了指挥岗位。 之后的岁月里,宋学飞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他率部在狼牙山地区浴血奋战,多次掩护根据地群众转移。 到了1941年秋,正是他指挥的部队在山口死战,才为后来“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争取了宝贵时间。 而赵玉昆呢?日本投降后,他成了丧家之犬,投靠国民党特务继续作恶,解放后,他潜入北平,为了躲避追捕,不惜用滚烫的黄豆糊在自己脸上,弄出一脸假麻子,靠倒卖军火苟延残喘。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50年,这个作恶多端的汉奸终究落网,审讯时,他故技重施,再次攀咬宋学飞,做着减罪的白日梦。 可这一次,有了杨成武将军的亲自过问和当年留下的铁证,他的谎言不堪一击。 最终,赵玉昆被判处死刑,押回易县公开枪决,刑场上,当年深受其害的百姓将他团团围住,石块和怒骂声一同飞向这个民族的罪人...... 【信源】根据《人民网》"华北抗日根据地人物志"、《解放军报》"晋察冀军区战史"等权威资料整理
1950年,大汉奸赵玉昆被捕后,供出一名同伙,此人竟是解放军68军参谋长宋学飞,
虎皮芳草潭
2025-07-10 15:37:5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