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老师在课堂上打了8岁的张学思十手板,张学思哇哇大哭“我爸是张作霖!我回去就让他毙了你。"没想到大帅府直接把电话打给了老师,不过电话那头,一个女人却说道:“打得好!重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4年,奉天城东关小学里,八岁的张学思在课桌上哭,他的小手板刚被国文老师李德明用打了十下,掌心已是通红一片。 这小子是东北“大帅”张作霖的四公子,平日里仗着爹是“奉天老大”,上课书本都懒得掏,跟同学一言不合就动手。 而新来的李老师是个教了三十年书的老先生,哪受得了这个,十板子下去,张学思的威胁也吼了出来:“我爸是张作霖!我回去就让他毙了你!” 教室里鸦雀无声,李老师的心也凉了半截,他教了一辈子书,没想到临了要因为管个顽童丢了性命。 可谁知,他等来的不是大帅府的卫队,而是一通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女人的声音,不仅没有半点责怪,反而掷地有声:“打得好!重谢!” 这通电话来自大帅府的四太太许澍旸,是张学思的亲妈,她看到儿子红肿的小手,心疼得直掉泪,可一转头就对手下人喝道:“做错事就该打,老师做得对!” 她自己吃过没文化的苦,深知孩子不管教,尤其是在他们这样的家庭,将来准是个祸害。 所以许澍旸亲自给学校回了电话,把李老师一通猛夸,又当着所有人的面去校门口接儿子,再次感谢老师,生怕外人觉得大帅府仗势欺人。 这事很快也传到了当家的五太太寿懿耳朵里,这位读过师范、见过世面的主母,二话不说也给学校拨了电话,声音温和却有分量:“先生管教得对,大帅特意备了二十块现洋酬谢。” 晚上张作霖回府,听说了这事,更是抄起马鞭就要抽儿子,吓得张学思赶紧钻到桌子底下,这一家子的反应,清清楚楚地告诉所有人:在教育这件事上,张家不讲情面。 许澍旸的教育方式尤其特别,她对自己定位很清楚,就是个姨太太,早早告诉孩子们,大帅府的家业将来是大哥张学良他们的,跟你们没关系,想出人头地得靠自己。 所以,别的孩子都有保姆卫士坐车接送,她却偏让张学思换上普通衣裳,自己背着书包走路上学。 那天挨打回家,张学思本以为能找着靠山,结果被他妈直接拎进了祠堂罚跪,他嘴硬不认错,许澍旸拿起戒尺就抽了下去,下手比老师还狠,专挑左手打,怕耽误他右手写作业。 看着儿子疼得嗷嗷叫,她才放缓了语气:“你在外面代表的是大帅府的脸面,人家不会说你不好,只会说你爹没教好,不能给你爹丢脸,知道不?” 果然,高高肿起的手背,比课本上的道理管用多了。 几年后,张作霖过生日,张学思学着大哥张学良的样子,把零花钱全赏给了戏班子。 许澍旸知道后,又把他结结实实揍了一顿,一边打一边掉眼泪:“跟你说过多少次,家里的东西不是你的,你这么小就学着当纨绔子弟!” 这次他是真怕了,连连保证再也不敢。 也就是这场风波过后,张学思像变了个人,他每天第一个到教室,课本包着书皮,上课比谁都认真。 他知道,不好好学,回家真的会挨揍,五太太寿懿还把他叫到跟前,指着账本上给老师送礼的开销说:“你爹挣这些钱,够买三百亩好地,你再闹腾,不如把钱换成粮食,周济城外吃不上饭的穷人。” 这话像一把钥匙,让他第一次开始思考钱和人生的意义。 张学思自此将聪明全然用在正道,教算术的先生发觉,他打算盘比账房先生还快;教地理的老师看到,他能精准无误地画出东三省铁路图。 五年之后,他凭借全校第三的成绩考入同泽中学,成为张家首位名副其实的中学生。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新思想,偷偷在被窝里看《新青年》,脑子里装的东西,已经和父兄那辈人完全不同了。 直到1933年,十七岁的张学思干了件大事,他没跟家里打招呼,带着同学扒火车去了北平,自己报考了燕京大学。 他彻底告别了父兄的老路,选择了母亲教给他的那条路——“自谋出路”,同年,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八年后,在黄海边,这个曾经的将门之后,已经成了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跟着八路军干部在礁石上练习游泳,皮肤晒得黝黑。 当时,口袋里正揣着大哥张学良托人送来的信函,信上写道:“吾弟既有报国之志,当念及万千同胞。”” 后来到了新中国成立那年,三十五岁的张学思作为海军参谋长,站在旅顺港的军舰甲板上。 汽笛长鸣,他望着码头欢呼的人群,忽然想起了当年那间教室,不知那位李老师是否能想到,他当年用竹板敲打过的顽童,如今正带着共和国的第一代海军,丈量着中国的万里海疆。 一个家族看似矛盾的教育方式,如何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纨绔子弟的命运拐点,或许恰恰始于那顿看似普通、却又毫不寻常的“打”。 【信源】《张学思将军、《张作霖家族史》
为什么我们讨厌民国?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