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地下令:“降者亦杀!”一语震动朝野,外界哗然。有人劝他宽容以归化,他却冷冷一句:“我不能拿几十万百姓的命,去赌他们会不会悔改。”这不是冷血,而是乱世中的铁血担当。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冬天,喀什噶尔城外的寒风卷着黄沙,刮得人脸颊生疼,左宗棠站在城楼上,望着黑压压跪了一地的俘虏,花白的胡须在风中颤动。 这些阿古柏的残部刚刚缴械投降,此刻正用混杂着恐惧和仇恨的眼神偷瞄着这位清军统帅。 当"降者亦杀"四个字从老将军牙缝里挤出来时,连他身边的亲兵都打了个寒颤。 这事很快像野火般烧遍了整个西北,兰州城的茶馆里,说书人拍着惊堂木讲得唾沫横飞,老百姓听得直咂嘴。 有些读书人摇头晃脑地说太残忍,可种地的老农把旱烟杆往鞋底一磕:"你晓得啥?前年马家堡三千口子怎么没的?就是信了降兵不杀的鬼话!" 这话倒是不假,同治年间陕甘回乱,清军对投降的叛军网开一面,结果转头就被反咬一口的例子能装满几箩筐。 左宗棠的案头堆着两样东西特别扎眼,一边是镶金边的降书,阿古柏的部将们写得声泪俱下,说什么"迫于无奈才造反"。 另一边是沾着血手印的状纸,甘肃老乡控诉这些人在迪化城外把整村人塞进粮仓活活烧死。 老将军半夜咳嗽着翻这些文书,烛火把他佝偻的影子投在"天地正气"的横幅上,忽大忽小地晃着。 要说这阿古柏可真是个人物,这个从中亚浩罕国流窜来的军阀,左手拿着英国造的来复枪,右手揣着沙俄给的卢布,硬是在新疆折腾出个"洪福汗国"。 他最拿手的就是挑拨离间,让维吾尔族和回族互相砍杀,自己坐收渔利。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当时还吹捧他是"中亚拿破仑",却对他在喀什噶尔用活人当靶子练射击的事只字不提。 左宗棠心里跟明镜似的,那年月西北乱得就像打翻的粥锅,甘肃饿殍遍野,陕西十室九空。 要是再放任这些手上沾血的降兵四处流窜,刚稳定的局面立马就得翻盘。 他给朝廷的折子里写得明白:"非臣好杀,实不忍以数十万生灵为赌注。"这话传到北京,连慈禧太后都捏着鼻子认了。 天山脚下的春天来得晚,1878年开春,积雪还没化尽,左宗棠的大营里炭盆烧得通红。亲兵听见老帅半夜自言自语:"杀降不祥啊,可放了他们,河西走廊的百姓还睡不睡觉了?" 这时候帐外传来马嘶,是运粮队又出发了,自打左宗棠搞出"屯田戍边"的法子,大军的粮草再不用从几千里外往过运,光是这点就比当年曾国藩高明。 左宗棠选了条血淋淋的路,却让新疆少流了二十年的血,你看后来伊犁将军金顺心慈手软,对降兵宽大处理,结果没两年就闹出伊犁暴动。 倒是左宗棠当年杀伐决断的地方,慢慢长出了青青的麦苗。 现在去喀什的老城转转,那些百年老茶馆的墙上,还挂着"左公柳"的枯枝, 是当年湘军栽的柳树留下的种子。 这事放在今天看,就像面照妖镜,有人说该学西方那套"人道主义",可伦敦博物馆里还摆着东印度公司抢来的印度王冠。 也有人说要以德报怨,但看看叙利亚、利比亚,对极端分子手软的代价是什么? 左宗棠那代人吃过血亏,知道在豺狼面前讲仁义道德,最后哭的都是老百姓。 大营里的炭火渐渐暗下去,亲兵轻手轻脚进来添炭,左宗棠突然开口:"去把那些降书都烧了吧。" 火苗窜起来的时候,老将军的影子投在帐壁上,像座铁塔。 主要信源:(人民网——左宗棠新疆谋略;红网——左宗棠边疆治理的历史依据和时代价值)
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地下令:“降者亦杀!”一语
猫猫背茹茹
2025-07-09 21:43:22
0
阅读:142
用户17xxx85
什么捏着鼻子认了,左大人根本就没去过喀什,某教的尿性谁人不知,屡叛屡降,毫无信义,对阵官军一触即溃,屠杀起平民来那是眼都不眨下,对于这种无耻鼠辈不拿出屠夫手段无以显菩萨手段,咱们汉人太仁慈了,参看美帝对某登,弄死了立马毁尸灭迹,道光老爷子时常抱怨他爷爷为什么一时心软不斩草除根,让刚即位的他摊上这么大的难题,足足耗费二千万两白银才将张格尔押送北京凌迟,足为后人鉴,不识好歹,不融入主流社会,必定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