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彻底看透,原来俄罗斯的救命稻草是中国,并且俄罗斯在未来大概率会彻底倒向东方大国。 乌克兰危机之前俄罗斯和欧洲的经济联系很紧密,是很多欧洲国家的能源“粮仓”,但战争爆发后局面急转直下,西方通过切断金融结算、限制高科技出口、冻结海外资产等一系列措施。 乌克兰想让俄罗斯经济“彻底熄火”,但俄罗斯很快就调整战略,把东亚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实际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最近三年中俄贸易出现大幅增长,中国已变成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总贸易额接连刷新纪录,大量中国品牌的汽车、电器、生活用品涌进俄罗斯,超市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产”的身影。 很多本地商家都坦言没有中国的商品,他们的日子就会很难过,特别是汽车和电子产品,中国品牌占了俄罗斯市场的一大半,变成不可替代的选择。 能源领域的变化也非常显著,以往俄罗斯大量依赖西欧市场出售石油和天然气,但现在更倾向于和中国做大宗、长期的合作,现在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很多已经用人民币结算了,彻底绕过了西方主导的金融体系。 这种新型结算方式让俄罗斯在遭遇美元和欧元封锁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出口的稳定,也让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定价和谈判主动权。 技术和产业链方面的局部“替代”同样是关键,英国方面曾经对俄罗斯的无人机进行拆解,发现内部60%的电子元件都是中国生产的,这些部件大部分都是民用产品,但通过第三方渠道到了俄罗斯企业手里。 西方禁止高科技出口,俄罗斯不得不“曲线救国”,主要靠中国提供工控设备、机械工具,甚至部分电子元器件来维持军工生产线的运转。 这种变化也表现在交通和物流环节,如果去中国和俄罗斯的边贸口岸,满洲里等主要通道,可以看到运送中国商品的卡车络绎不绝,整体流量比战前多了两倍还要多。 大量日用品、零配件和设备通过这条线源源不断进入俄罗斯,缓解了市场的供应压力,也帮俄罗斯制造业保住了“底盘”。 中国在外交层面的战术其实非常灵活,面对俄乌冲突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把握分寸,既不加入西方制裁队列,也没公开为俄罗斯背书。 联合国安理会几次关键投票,中国都选择弃权保持外交弹性,这种姿态既给俄罗斯留了面子,也不至于彻底和西方撕破脸,在多边合作平台上,中俄间的支持相互都比较明显,比如金砖扩员等重大议题,彼此都会帮对方“站台”。 外界看来中俄越走越近但细究合作细节,其实还有不少“边界感”,比如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主要集中在石油、农业这些相对安全的行业,很少踏入高科技或军工等敏感领域,即使当前合作机会不少,中国公司大多也是一年一年签合同,随时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应对调整。 这种灵活策略也是有意为之,中国不愿卷入高风险,也不想在和西方博弈的时候被“绑死”在一条船上,所以该合作的时候伸手,不合适就果断保持距离,部分中国银行甚至会根据实际情况收紧与俄罗斯的金融合作,以避免遭遇“二级制裁”。
印网友:现在是发达国家向印度学习的时候了。据一位印度科技博主7月8透露,印度正
【7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