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李宗仁选择回国,在台湾的白崇禧得知后,说:“德邻做出这样的事,我今后

如梦菲记 2025-07-09 15:24:48

1965年,李宗仁选择回国,在台湾的白崇禧得知后,说:“德邻做出这样的事,我今后在台湾,更没法见人了!”结果一年后,白崇禧便死在了女人床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5年夏天,李宗仁回到大陆的消息传到了台湾,在台北,白崇禧看着报纸久久没有说话。   两人曾是桂系的核心人物,也是国民党内长期与蒋介石相互制衡的力量之一,如今,一个选择回归,一个仍留在孤岛,境遇截然不同。   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两人同为广西出身,早年在军中协力打拼,在北伐和抗战中互为倚重。   桂系军阀在国民党内部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与蒋介石的关系时紧时松,长期处于一种既合作又斗争的状态。   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激化,李宗仁曾在1948年成为中华民国代总统,蒋介石退居幕后,形式上李宗仁是国家元首,实则并无实权,蒋介石在幕后继续掌控军政大权,代总统只是用来承担内外压力的象征性人物。   在解放战争节节败退的背景下,李宗仁试图与中共谈判,希望达成“划江而治”的妥协方案,但被拒绝,他误判了形势,也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   1949年,局势已定,李宗仁决定离开,他以治疗为名赴美,一方面避开了大陆战火,另一方面也避开了蒋介石的控制,他曾劝白崇禧同行,但白崇禧认为蒋在台湾尚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于是选择随蒋退往台湾。   到了台湾,白崇禧的处境并不如他所想,蒋介石对这位曾多次公开表示不满的桂系将领始终保持警惕。   起初,白崇禧还有一定的象征性地位,但很快就被边缘化,他被安排居住在台北一处宅邸,门前有人盯梢,行动受到限制,昔日部下多有回避,政治上已无多少影响力。   李宗仁在美国的日子并不舒心,他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和政治边缘化使他常感孤独,他虽然表面上是自由之身,实际也陷于被动。   蒋介石多次以复职、尊重为由邀他前往台湾,但李宗仁始终未答应,他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可利用的工具,一旦赴台,不会有真正的自由。   随着新中国日渐强盛,尤其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李宗仁看到了国家的新面貌,他通过多方接触,表达了归国的愿望。   中央方面对此高度重视,安排了周密的安全保障措施,出于安全考虑,他经德国、巴基斯坦等地绕行返回,最终在1965年顺利抵达北京。   李宗仁抵京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虽然没有担任具体职务,但他的回归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国家媒体也对他进行公开报道,显示出对他的尊重与欢迎,在大陆,他获得了较为安稳的晚年生活。   白崇禧在台湾看到这一切内心复杂,他知道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过去蒋介石将他视作制衡李宗仁的棋子,如今李宗仁已表态支持大陆统一,他也就成了无用之人。   蒋介石震怒,不再信任白崇禧,开始对其进一步限制,1966年,白崇禧突然去世,公开说法是心脏病发作,死于家中,当时关于其死亡的各种传闻众多,虽然缺乏确切证据,但坊间一直流传其死因非自然。   由于台湾当局未作深入调查,最终也无法厘清真相,白崇禧死后葬于台北回教公墓,墓向大陆,其后人多保持低调,不愿多谈那一时期的往事。   李宗仁晚年虽然没有担任要职,但经常出席统一战线相关的活动,他的身体状况逐年恶化,1969年病逝于北京,国家为其举行了正式葬礼,周恩来亲自主持,显示了对其历史地位的尊重。   这对曾经并肩作战几十年的旧友,最终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重回故土,在国家的宽容中度过余生;一个抱残守缺,在异地孤独中结束生命。   他们的命运分岔于1949年,也终结于1966年与1969年这两个年份,历史并不只看成败,也关注选择,这一对“李白”组合,在政治浪潮中最终被命运推向了各自的终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白崇禧台灣暴斃之謎 死在女人床上——人民网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