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诛九族”绝对算最让人害怕的刑罚之一。一人犯罪,全家甚至全族跟着遭

正平看历史 2025-07-07 17:22:47

在中国历史上,“诛九族”绝对算最让人害怕的刑罚之一。一人犯罪,全家甚至全族跟着遭殃,这种连坐制度像张巨大的网,把血缘关系变成致命的锁链。 但很多人不明白,古代又没有监控摄像头,为什么族人不赶紧逃跑呢?那些被株连的亲属,真的连活路都没有吗? “诛九族”里的“诛”,最早可不是杀人的意思。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总在课堂上打瞌睡,孔子气得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里的“诛”就是训斥、责备,跟砍头完全不沾边。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字的味道变了。战国以后,“诛”慢慢和“杀”挂钩,尤其是秦朝以后,严刑峻法盛行,“诛”成了血腥的代名词。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把“诛族”当成震慑手段,虽然那时还没到九族,但已经开了株连的恶例。 电视剧里常说“诛九族”,但具体是哪九族,历史上有两种主流说法。 第一种是“上下九代”:从高祖到玄孙,往上数四代(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往下数四代(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一代,总共九代人。这种说法出自古代学者郑玄、孔安国的注解,更偏向宗族概念,把家族血脉拉得很长。 第二种是“父四母三妻二”:父族占四族,包括自己家、父亲的兄弟姐妹家、已婚的姐妹家、已婚的女儿家;母族占三族,包括外祖父家、外祖母的娘家、姨妈家;妻族占两族,就是岳父岳母的娘家。这种分法更贴近现实亲属,基本涵盖了血缘和婚姻关系里的近亲。 不管哪种说法,一旦被诛九族,意味着只要沾亲带故,几乎没人能幸免。小到襁褓里的婴儿,大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在追杀范围内。 有人可能想,知道自己要被诛九族,赶紧收拾行李跑路!但古代这三个制度,让逃亡比登天还难。 从秦朝开始,百姓就有了“户籍档案”。出生要报户口,死亡要销籍,每隔几年官府还要上门核查。 每个人的性别、年龄、长相、住址,甚至家里有几亩地、几头牛,都记得明明白白。要是突然有族人失踪,官府一查户籍就知道,马上发通缉令,沿途关卡一拦,基本跑不掉。 商鞅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相当于最早的身份证。后来演变成“路引”,不管出远门还是进城,都得申请路引,上面写着姓名、籍贯、目的地、随行人员,还要有担保人画押。 要是没路引就上路,轻则被当成流民抓起来,重则直接当逃犯论处。想想看,古代交通不便,长途跋涉全靠步行或马车,路上还要住店,店家一看你没路引,转头就报官,根本藏不住。 古代实行保甲制度,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一人犯罪,同保的人要是没举报,一起受罚。所以老百姓平时互相盯着,要是突然有谁家收拾行李连夜搬家,马上就会被怀疑,甲长立刻报官。 而且古代社会流动性低,一个人突然出现在陌生村庄,口音、穿着不一样,马上就会被识破。 有个典型例子,朱棣造反成功后,让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宁死不从,还骂朱棣是“燕贼”。朱棣气疯了,不仅杀了他的九族,还把他的学生、朋友算作“第十族”,总共杀了873人。 除了制度限制,还有两个深层原因让族人放弃逃亡。 一是“伦理束缚”。古代讲究“忠孝节义”,很多人觉得逃跑是耻辱,甚至认为被株连是“天命”,尤其是士大夫家族,更看重名节,宁愿等死也不愿苟活。 二是“逃亡成本”。就算侥幸逃出,也只能躲在深山老林,过着野人般的生活,而且一辈子不能露面,子孙后代永远背着“逃犯家属”的罪名,在古代重视宗族的社会里,这种活法比死还难受。 诛九族的存在,本质是统治者用恐怖手段巩固权力。但历史证明,这种极端刑罚往往适得其反。 秦朝严刑峻法导致二世而亡,明朝滥用株连引发士人反抗,最终都加速了王朝衰落。历史古代的“诛九族”,究竟是哪九族?古人被“诛九族”时,为什么不提前偷跑?

0 阅读:6
正平看历史

正平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