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女烈士在监狱里生下一个女婴,她虚脱的挤不出一滴奶来喂饿得大哭的孩子,

如梦菲记 2025-07-05 11:22:21

1941年,女烈士在监狱里生下一个女婴,她虚脱的挤不出一滴奶来喂饿得大哭的孩子,这时,日本人递过一碗奶,她看了一眼,愤怒地将碗打翻,随后她竟咬破手指,将鲜血喂给孩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深秋,寒意透过铁窗渗进牢房,陈若克坐在墙角,怀里是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婴儿瘦小,哭声虚弱,已经哭了很久。   她低头看着孩子,眼中布满血丝,连续几天的拷打和折磨让她几近虚脱,身上多处伤口没有包扎,血迹斑斑,衣衫破碎。   三天前,她在这个狭窄黑暗的牢房里生下了女儿,生产时没有热水,也没有剪脐带的工具,她靠着墙,一阵一阵的疼痛袭来,咬紧牙关,不敢发出声音。   身下的稻草混着血水,孩子在哭,她却没有一滴奶水,她的胸口早已在审讯中被打伤,不仅流血,还红肿得厉害,孩子哭了两天,嗓子几乎哭哑。   日本宪兵拿来一碗牛奶放在她面前,牛奶是热的,奶香在冷空气中飘散,她看了一眼,又看一眼怀里的孩子。   那是敌人递过来的东西,她没有犹豫,用尽全力将牛奶摔到地上,瓷碗碎裂,牛奶洒了一地,她紧紧抱住孩子,像抱住仅剩的一点尊严。   她伸出手,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手指,血从指尖流下,她把血滴到孩子嘴边,孩子很快吮吸起来,像是终于尝到一点温热的安慰。   她的脸色更加苍白,但目光依旧坚毅,她知道孩子吃不饱,但那是她唯一能给的东西,她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敌人施舍下生存。   陈若克1919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早年去世,十一岁,她被送进工厂做童工,白天在机器轰鸣声中劳作,晚上上夜校学认字,十五岁参加工人罢工活动,十七岁入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局势恶化,她辗转来到山西晋城,在八路军干校从事组织工作,她与朱瑞结为夫妻,两人并肩战斗。   1940年,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因战时缺医少药,孩子不幸夭折,她悲痛不已,把更多精力投入抗战工作。   1941年秋,怀孕八个月的她随部队转移,在沂蒙山区遭遇日军大扫荡,部队遭袭,为掩护群众突围,她被俘。   她被押到日军司令部,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审讯,敌人试图从她口中套出抗联情报,但她始终咬紧牙关不说话。   毒打、烧铁、针刺,她的身体被折磨得几近崩溃,脸上和胸口留下永远的伤痕,一只眼睛被打伤,视力模糊,头上纱布渗着血,她几乎站不起来,却坚持不让敌人得逞。   分娩那天,她连呻吟都被强忍回喉咙,孩子出生时,她没有眼泪,只是轻轻将孩子裹在衣服里,那一夜异常寒冷,牢房四壁透风,婴儿啼哭声在夜里特别清晰。   她用破布包住孩子,用身体为她挡风,两天后,敌人再次试图用牛奶诱她说话,她再次拒绝,拷打后,她依旧咬破手指喂血给孩子。   1941年11月26日清晨,她抱着孩子,被押往沂河岸边,身上披着破布,脚步蹒跚,寒风吹过,她的嘴唇已经干裂,行刑之前,她看着孩子,轻轻将孩子贴近胸口。   没有一丝动摇,敌人挥动刺刀,连捅她二十余刀,孩子也未能幸免,母女倒在血泊之中,静静躺着,像是沉睡。   消息传回延安后,朱瑞悲痛万分,他写下悼词,字里行间充满沉痛和敬意,王换于,为了收殓陈若克母女的遗体,卖掉家中田产,才买来一口棺木安葬她们,由于伤势过重,面部难以辨认,王换于不让朱瑞看最后一眼。   那一年,陈若克22岁,孩子刚出生18天,她的鲜血不是普通的血,那是一个母亲的爱,更是一个信仰坚定的战士对民族的忠诚,在民族危亡之际,她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底线。   她没有被敌人打倒,没有在死亡面前退让,那一滴滴鲜血,养育的不只是一个婴儿,更是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她没有留下太多话语,但她的一举一动,早已写进历史深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山东英烈故事‖滴血哺女 青春永祭——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