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

修竹崽史册 2025-07-04 13:15:04

.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突然都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相继宣布不打算继续遵守那个禁止反人员地雷的国际公约,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渥太华禁雷公约,芬兰也跟着行动了起来,这部公约本是为了减少战后地雷对平民的伤害,国际上曾经很重视,也算是裁军史上的一大步。   现实往往并不会给人太多理想主义的空间,在地缘政治的高压下这些国家不得不把老办法又搬出来——重新准备在边境布雷,哪怕外界评价如何只要能多隔一层防线,就是多争取一份安全。   外界很容易批评这些做法太过激进,有人说这是放弃了二十多年来的人道努力,也有不少声音批评这是欧洲安全形势倒退的标志,但从实际出发波兰和波罗的海附近国家的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亲身面对大国军事威胁。   眼下北约大国可能在行动速度和优先级上未必能考虑到边境这些“前哨”,对于欧洲小国来说,等不到救兵的滋味可能比敌人临门更可怕些,退出禁雷公约本质也是一种自救手段,算是为自己添上一道“护身符”。   地雷防御到底是不是更好的选择这事本身争议也很大,地雷的确能增加边防难度,抬高侵略者的成本,对于防止大规模突袭有效果。   如果俄罗斯动真格哪怕只让部队慢下脚步几天,可能局势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地雷埋下太容易事后清除却难得惊人,战争结束多年地雷还会躲在土里不爆屡屡造成人员伤亡。   乡村和农业更是深受其害,老百姓出门都得提心吊胆,哪怕是和平年代也不敢随意下地,这种长期隐患让无数曾经埋雷的国家吃尽了苦头。   地雷政策一旦执行人的心态也会发生微妙变化,原本边境是开放的、可流动的,突然变得处处充满风险,居民生活、经商贸易都会受到约束,大人小孩要在边界活动更提心吊胆,这让本地人对自己国家未来安全也有了更多顾虑。   这件事背后的矛盾是国际安全和本国生存之间的角力,全球裁军是国际社会努力的方向,大家都希望减少平民受害,也不想让战争的阴影一再覆盖在家园上,但具体到东欧这些和俄罗斯“面对面”的国家。   安全形势恶化时理性与情感都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先保命再说,有些国际组织认为,更好的出路不应是回头走回埋雷的老路,而是推动先进科技防御,通过智能侦查、无人监控、非杀伤性障碍物等方式,在不牺牲平民安全的情况下也能加强边防。   东欧国家选择放弃禁雷公约,是地缘环境与安全困境倒逼下做出来的艰难决定,它暴露了集体安全的一些短板,也关乎小国如何在复杂格局中自保。   单靠地雷这种老办法难以对抗大规模威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稳住自身的安全阵地,同时努力争取国际合作和技术进步,最大程度减少民众为安全付出的代价,大家都清楚,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