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再提叙利亚了?很简单,因为各方都吃饱了。现在的叙利亚名义上还是个国家,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04 12:26:48

为什么没人再提叙利亚了?很简单,因为各方都吃饱了。现在的叙利亚名义上还是个国家,但实际早被各方势力啃得七零八落,连地图上的边界线都成了摆设。 2025 年初冬,哈马省的寒风卷着沙尘掠过断壁残垣,73 岁的老妇法蒂玛在废墟里翻找可燃烧的木料,她皴裂的手触到半块冻硬的面包。 这是联合国救济站三天前发放的配额,而隔壁的仓库里,土耳其走私商正将成吨的叙利亚小麦装袋运出境。 这场被遗忘的战争早已演变成资源掠夺的盛宴。2024 年底阿萨德政权倒台后,叙利亚就像被剖开的果实,果肉被各方势力瓜分殆尽。 以色列国防军的推土机在戈兰高地昼夜施工,将 12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并入本国版图,混凝土隔离墙延伸至大马士革郊区,墙下埋着三层地雷。 德鲁兹武装分子在以军训练下看守油田,每辆驶往海法港的油罐车都喷着 “民用物资” 的漆,却在夜间卸载时露出美军标号的油桶。 土耳其的 “安全区” 实则是资源榨取带。幼发拉底河上游的三座大坝截断了 40% 的水流,导致下游代尔祖尔省的农田龟裂成棋盘。 2025 年春耕季,当地农民阿里看着干涸的河床叹气:“土耳其人在坝上种棉花,我们只能喝浑浊的地下水。” 而在阿勒颇北部,12 座土耳其军事基地像钉子般楔入叙利亚领土,基地内的 M60 坦克比叙利亚残余军队的装备还要先进。 士兵们用无人机侦察着每一寸产粮区,确保运往安卡拉的小麦车队畅通无阻。 美国的渗透则更为隐蔽。在叙东部欧麦尔油田,美军顾问团指挥着库尔德武装巡逻。 每天有 300 辆油罐车通过秘密通道将原油运往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再以 “伊拉克原油” 的名义销往国际市场。 哈塞克省的 “农业援助” 项目里,美国公司提供的转基因种子确实让小麦增产 30%,但七成收成被约旦商人收购,剩下的粮食在当地市场价格飙升至战前的 8 倍。 难民艾哈迈德蹲在黑市摊位前,看着标价 5000 叙利亚镑的面包苦笑:“我在油田打工一天才赚 2000 镑,全家只能吃野菜。” 伊朗的介入带着宗教与利益的双重目的。在代尔祖尔省的什叶派聚居区,伊朗革命卫队训练的民兵控制着棉花产区,通过土耳其黑市每月走私 300 吨棉花,获利超 200 万美元。 真主党武装曾突袭美军在坦夫基地的仓库,抢走 500 支 M4 步枪和 30 枚陶式导弹,这些武器很快出现在叙利亚反对派手中,形成 “美军武器打美军盟友” 的荒诞循环。 而叙利亚百姓夹在中间,成了资源掠夺的直接牺牲品。 联合国 2025 年报告显示,叙利亚 83% 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450 万人依赖人道主义援助生存。 霍姆斯市的儿童医院里,儿科医生阿米拉指着空空如也的药品柜:“上周有 17 个孩子死于肺炎,因为没有抗生素。” 而在伊德利卜省的难民营,去年冬天有 3000 人因缺乏取暖燃料冻死,与此同时,土耳其能源公司每天从叙利亚边境运走 2 万吨优质无烟煤。 这种资源掠夺的残酷性,在德拉省的古村落体现得淋漓尽致 —— 文物贩子在美军巡逻队眼皮下拆解罗马时期的马赛克地砖。 每平方米碎片能卖到 5000 美元,而当地村民为了换取面包,不得不帮着搬运这些文化遗产。 国际社会的冷漠加速了叙利亚的遗忘。安理会关于叙利亚的决议每年超过 20 份,但真正落实的不足 5%。 西方国家将注意力转向乌克兰和红海航运安全,阿拉伯国家则忙着投资土耳其基建,约旦甚至将叙利亚难民驱赶到沙漠中的集装箱营地。 俄罗斯虽保留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但重心已转向黑海,伊朗因核设施遭以色列空袭自顾不暇,曾经的 “盟友” 纷纷离场,留下叙利亚这具被掏空的躯壳在战火中飘摇。 当阿勒颇的钟楼在空袭中倒塌时,全球媒体的镜头正对准加沙地带的冲突;当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农民因缺水暴动时,国际社会的关注点在波斯湾的油轮遇袭事件。 叙利亚就像被啃剩的骨头,各方势力舔净了最后一丝骨髓,便将其丢在历史的角落。 在大马士革博物馆的废墟里,一尊被炸毁的亚述雕像残躯上,弹孔与盗掘的痕迹交错 —— 这或许是叙利亚命运的隐喻: 文明的遗产被掠夺,国家的命脉被分割,而人民的苦难,成了大国博弈中最廉价的注脚。 这场被遗忘的战争最残酷的真相在于:当资源掠夺完成,当势力范围划定,连战争本身都失去了新闻价值。 叙利亚的孩子们在难民营里长大,他们不知道和平为何物,只记得坦克驶过街道的轰鸣。 老人们在废墟中等待死亡,他们见证过国家的辉煌,却最终活成了地图上一个模糊的斑点。 而那些瓜分了叙利亚的势力,早已在凯旋门下举杯庆祝,没人再提起这片土地上未干的血迹,以及被碾碎的未来。

0 阅读: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