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啥要长征?您可能听过25000里长征,但为啥好好的根据地说撤就撤?为啥要翻雪山过草地?今天就来唠一唠这个话题。 1933年,蒋调集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他还请了德国、意大利的军事顾问,搞出了个堡垒战术,每隔几里地就修个碉堡,像铁桶一样把红军围起来。 敌人一步步缩小包围圈,红军的生存空间也是越来越小。更要命的是,当时红军内部出了问题,共 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拿着地图指挥打仗,让红军跟国民党硬拼阵地战,人家国民党飞机大炮随便炸,红军拿啥拼呢? 广昌一仗,红军伤亡是10000多人,中央苏区被压缩到只剩巴掌大的地方。这就像玩斗地主,人家王炸都甩出来了,你还攥着一把单牌,能不着急吗? 当时红军的领导班子里,博古和李德这俩高参犯了激进错误,他们觉得御敌于国门之外才够革 命,不让红军打游击战,非要和敌人拼消耗,结果红军是越打越少,苏区越打越小。 毛主席当时就着急了,说咱们不能跟人家硬碰硬,得换个打法。可博古和李德根本不听,还把毛主席的兵权给撤了。 1934年10月,红军实在是扛不住了,八万多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本来想前往湘西和红26军团会合,结果蒋早就在湘江布下了天罗地网。这一仗打的那叫一个惨呐,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挡子弹。 红五军团34师为了掩护主力过江,全师5000多人几乎都打光了。师长陈树湘身受重伤,还坚持战斗,最后自杀殉国。过了湘江,红军从8万多人锐减到了3万。老百姓编起了民谣,“脚踩湘江血,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 湘江战役后,红军将士们都憋着一股火,再这么打下去,早晚得完蛋了。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拍桌子说,咱们不能再听洋顾问瞎指挥了。这一仗,毛主席提出避实击虚的战术,带着红军四渡赤水,把国民党40万大军耍得团团转。就像是玩捉迷藏,红军这边露头,那边又消失,蒋气得直骂娘。 遵义会议就像给红军换了个CPU,毛主席重新掌权,红军这才真 正有了主心骨。有人问,红军为啥非要往西北跑?其实这里头有个大战略。 当时日本鬼子占了东北,又在华北搞事情,全国老百姓都盼着红军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号,既能团结民心,又能把国民党架在道德制高点上。 另外,西北军阀多,国民党势力弱,适合红军扎根儿。就像开店选址,闹市区租金贵,咱找个偏僻点的地方,成本低,还能慢慢地发展。 长征路上红军遇到的困难,那真是地狱级别的难度。夹金山海拔五千多米,空气稀薄,战士们穿着单衣往上爬,冻死的人就像冰棍儿一样。 过草地时,到处是沼泽,一脚踩空就陷进去,好多战士连尸首都没有找到。最惨的是没吃的,草根、皮带,甚至牛粪里的青稞粒,都成了美味。但红军硬是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走出了这片绝境。 长征就像一场超 级大洗牌,它让红军甩掉了包袱,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他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全国,为了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韧性,就算被逼到绝境,也能杀出一条血路。 现在再看长征,这哪里是简单的撤退,这分明是一场战略大转移,是中国革 命的重生之路。 有人说,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了,现在提还有啥意义?不妨想想,红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下来,那咱们现在遇到点困难算啥呢?工作压力大生活不顺心,想想红军过雪山过草地的日子,还有啥过不去的坎儿呢? 长征精神就是咱中国人的精神钙片,记住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记住几个数字、几个地名,而是要记住,只要信念坚定,团结一心,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你觉得呢?(图文素材源自网络,侵必删!)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