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3军驻守全州,但日军还没出现,军长陈牧农就弃城而逃,还烧毁150万发子弹,蒋介石暴怒:“不用审,直接枪毙!” 广西全州城外传来巨大爆炸声,美军援助的150万发子弹和3000余发炮弹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引爆这批弹药的不是日军,而是中国守军自己。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桂柳会战作战纪要》,下达销毁命令的是93军军长陈牧农。这位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在日军尚未发起总攻时就命令部队撤退。 93军是国民政府的精锐部队,军令部1944年6月的统计显示,该军下辖第10师和新编第8师,共1.7万人,全部装备美式武器。每个步兵班配备两支汤姆逊冲锋枪,炮兵连拥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 这样的装备在当时堪称豪华,美国驻华武官戴维斯在报告中评价,93军的火力配置已接近美军标准。但在9月13日,日军第11军仅派出一个大队向黄沙河方向试探性进攻,陈牧农就判断全州难以守住。 参谋处长李汉冲在战后回忆录中写道,军长当晚召开紧急会议,宣布炸毁军火库,全军撤往桂林。 撤退过程极其混乱,部队丢弃了300余辆载重汽车,这些车辆满载粮食、医药和通信器材。日军第3师团后来的战报显示,他们在湘桂公路上缴获的物资足够支撑两个月作战。 全州的陷落打开了通往桂林的大门,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全州储存的弹药粮秣原可支撑三个月防御,如今反而资助了敌人。"消息传到重庆,正在主持军事会议的蒋介石大为震怒。 侍从室主任林蔚的日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蒋介石接到电报后,脸色铁青,连续说了三个"杀"字。 美国军事顾问史迪威在9月14日的备忘录中写道:"蒋将军认为这比任何军事失败都更严重,因为这是主动放弃而非战败。" 9月20日,军事法庭开庭审判陈牧农。根据国民政府公报,审判仅持续47分钟。陈牧农承认了所有指控,只说了一句:"我辜负了校长的栽培。"蒋介石在判决书上批示:"着即枪决,以儆效尤。"次日,陈牧农在重庆郊外被执行枪决。 全州失守的连锁反应很快显现。日军在20天内连克桂林、柳州等79座城镇,打通了从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直到1945年中国军队反攻时才被切断。 当地文史研究者赵建平多次实地考察全州弹药库遗址,他在调查报告中列出了被销毁物资的详细清单:7.92毫米步枪弹128万发、美制M1步枪弹22万发、60毫米迫击炮弹1800发、105毫米榴弹炮弹1200发。 这些弹药的价值难以估算。按照当时的标准,这批物资足够装备两个整编师,可以支撑一场中等规模战役。更重要的是时机。1944年秋天正值日军发动"一号作战"的关键阶段,中国军队在各条战线都面临弹药短缺。 湖南衡阳保卫战中,守军因弹药耗尽而失守。河南的中国军队甚至要靠大刀长矛与日军搏斗。在这种背景下,93军主动销毁如此大量弹药,无异于雪上加霜。战后,许多当事人对此事进行了反思。 白崇禧在晚年接受访谈时说:"如果93军能在全州坚守哪怕一周,也能为后方部队调整部署争取时间,桂柳会战的结局可能完全不同。"美方对此事也有评价。史迪威在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写道:"中国军队不是缺乏勇气,而是缺乏合格的指挥官。 全州事件证明,即使有最好的装备,错误的指挥也会导致灾难。"这场被后人称为"全州惨案"的事件,成为抗战史上的一个污点。它暴露出国民政府军队在指挥体系、军官素质等方面的严重问题。 陈牧农的个人悲剧只是表象,深层原因在于,经过七年抗战,许多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军官们对战争前景普遍悲观。加上派系斗争、指挥混乱等痼疾,类似全州这样的溃败在1944年并非个案。 历史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93军撤退前曾收到情报称日军主力正在调动,但实际上日军当时兵力分散,如果坚守完全有可能击退进攻。这种误判反映出中国军队情报工作的薄弱。 全州弹药库爆炸的火光,照亮的不仅是1944年那个秋夜,也照亮了一支军队的结构性困境。这些困境最终影响了整个抗战后期的战局走向。 (本文主要信源:《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广西通志·军事志》《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中国卷1944》)
1944年,93军驻守全州,但日军还没出现,军长陈牧农就弃城而逃,还烧毁150万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03 04:42: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