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

如梦菲记 2025-07-02 16:21:49

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代表着皇族荣耀的醇亲王府,儿子为此难以理解,大声的质问他“为什么?”然而他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秋天,醇亲王府的院子里积满了落叶,载沣站在屋檐下,看着院中杂草丛生的砖石地面,目光落在那口干涸多年的石缸上。   这座宅院见证了他从清朝贵胄到民国平民的全部人生,如今,国家已改朝换代,新中国成立一年,他也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决定将醇亲王府交给国家办学,用于建立高级工业学校,交易方式不是金银,而是用90万斤小米抵付。   这是一个沉重的决定,这座王府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是清廷赐予的封地,是家族曾经的象征,他一生没有经历战争,也未曾主导过什么大政方略,但这个决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坚定。   早在他二十五岁时,因慈禧临终遗命,他被推举为摄政王,那个时候,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内忧外患不断,他本无心权力,但为了扶持年幼的溥仪继位,不得不担下责任。   他的摄政时期短暂且艰难,他曾经试图整顿军政,也曾罢黜袁世凯,希望重整朝纲,但效果甚微,清廷内部腐败严重,保守派势力盘根错节,他提出的立宪计划屡遭阻碍。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起义,他调动军队镇压,但很快发现部队已不再听命,朝廷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他被迫解散皇族内阁,罢黜摄政王职,回到王府。   从担任摄政王到辞职,仅仅过去了三年,二十八岁的他,从权力的巅峰跌入平静的生活。   清朝灭亡后,他未再插手政治,不参与复辟,也不靠近新兴势力,他生活俭朴,与家人同住王府,他对溥仪前往伪满洲国的选择表示极度不满,私下劝阻未果,便断绝来往。   他从未接受日本人的资助和安排,他希望子孙能过上普通生活,不再与权势纠缠,他曾说,这一生已看得够多,愿意安安稳稳活下去。   北平解放后,社会制度发生剧变,王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单位希望借用这片空间,载沣明白,这种变动不可避免。   房屋年久失修,修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王府不再适合作为私宅,他多次与子女商量,最终拍板将王府交由国家。   这笔交易由相关部门评估后,用90万斤小米作为回报,他将其中一部分换作现居所,其余交由子女平分。   他本人未多留分毫,也未安排私藏,他的子女起初难以接受这个决定,但他态度平和,反复解释当前形势,家人最终也不再争执。   出售王府之后,载沣搬到新居,生活更加节俭,过去王府中每日都有仆人伺候,而如今他与家人轮流做饭、打扫。   他不再讲究排场,每餐不过粗粮两菜,亲戚来访,也只简单接待,他不愿子孙仰赖家族旧恩过活,鼓励他们靠手艺或学识谋生。   他对旧制度没有眷恋,对新生活也没有抵触,他知道时代已经彻底变了,比起过去的权势地位,他更在意一家人能否平安生活,他并不觉得遗憾,只感到踏实。   在他的影响下,家中许多陈规旧俗也逐步废除,他不再要求每日请安,也不主张家族中再有等级划分。   他让家人之间直呼名字或称呼“同志”,一切照新规矩来,他认为,过去的礼节只是形式,如今讲究实际,他身体力行地引导家庭适应新环境。   1951年初,载沣因病去世,他的离世没有太多声张,只留下了简短的讣告,他的一生经历了两个王朝,曾处在权力中心,也默默隐退多年。   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也没有写下什么回忆录,他用一生的行为告诉家人:顺势而为,清醒而活,便是最大的智慧。   那年秋天,他看着王府落叶时所说的一句话,成为家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   他没有抱怨,也不曾后悔,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出那句:时代变了,我们除了顺势而为,还能怎么办,儿子不再言语,站在他身旁,久久无言。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凤凰网——爱新觉罗·载沣;三联生活周刊——溥仪与载沣:一个家族的国家危机

0 阅读:5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