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延安的特殊性,事实上在山西的日军曾经先后七次试图渡河进攻延安,结果都遭到惨败

啸鹰评论 2025-07-02 12:15:54

因为延安的特殊性,事实上在山西的日军曾经先后七次试图渡河进攻延安,结果都遭到惨败!此外日本也轰炸过延安,不过边区军民采取了一定的防空措施,加上延安一带地广人稀,没有什么工业,炸弹根本炸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目标,所以后来鬼子只能停止了对延安的空袭。 1938年春天,黄河东岸的日军指挥官们正盯着地图上那个小小的圆点发愁。延安,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陕北小城,却让他们头疼不已。 “只要拿下延安,中国人的抵抗就会土崩瓦解。”这是当时日军高层的一致想法。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1938年3月开始,日军从山西方向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渡河攻势。第109师团、第20师团、第108师团,这些在华北战场上威名赫赫的精锐部队,却在黄河面前屡屡碰壁。 第一次进攻时,日军信心满满。山炮轰鸣,橡皮艇下水,一切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可当他们刚刚接近对岸时,八路军的子弹就从河岸的石缝里飞了出来。 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土工事,竟然能抵挡住日军的猛烈炮火。更让日军郁闷的是,他们的重武器优势在这里完全发挥不出来。 朱德当时在延安统筹防务,他的战术思路很简单,你有大炮,我有地形,你有飞机,我有山洞。黄河沿岸那些天然的悬崖峭壁,成了最好的掩体。 八路军的战士们在这些悬崖上挖出了一个个射击孔,日军的炮弹打过来,人就躲进山洞;日军一登岸,子弹就从四面八方飞过来。 1938年11月的那次战斗最为激烈,日军第20师团集中了所有的山炮和迫击炮,对八路军阵地进行了三个小时的狂轰滥炸。炮声停止后,日军以为对岸已经被夷为平地。 可当橡皮艇刚刚驶到河中央时,120师359旅的战士们突然从烟雾中冒了出来。手榴弹像雨点一样飞向河面,步枪声响成一片。 王震后来回忆说,那一仗打得日军“哭爹喊娘”。河水确实被染红了,但不是因为八路军的伤亡,而是因为日军的橡皮艇被打得千疮百孔。 彭德怀的指挥更是堪称经典,他发现日军总是选择在相对平缓的河段渡河,于是提前在这些地方布下了天罗地网。地雷、陷阱、伏兵,样样俱全。 1939年6月那次最大规模的进攻中,日军动用了两个师团的兵力,还有航空兵配合。可彭德怀早就料到了这一手,他把主力部队都撤到了二线阵地。 日军的炮火和轰炸确实很猛烈,但打的都是空地。等到日军大部队开始渡河时,八路军的反击才真正开始。 最让日军崩溃的是八路军的“打了就跑”战术,刚刚还在这里开火的八路军,转眼就出现在了几公里外的另一个山头。日军的重装备根本跟不上八路军的脚步。 除了正面战场,八路军还有一招更绝的,切断日军的补给线。每次日军渡河作战时,后方的运输队总是会遭到莫名其妙的袭击。 粮食没了,弹药断了,再精锐的部队也得乖乖撤退。日军指挥官们逐渐意识到,在这种地形条件下,他们的装备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更要命的是,延安方面还有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南泥湾的开垦虽然是后来的事,但即使在1938年,边区的粮食供应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反观日军,每次大规模渡河作战都需要从后方调集大量物资。漫长的补给线成了他们的软肋,经常被八路军的小股部队偷袭。 日军的空中优势在这里也没起到太大作用,延安的窑洞文化帮了大忙,一听到飞机声,老百姓就钻进窑洞,等飞机走了再出来。 有一次日军轰炸机投下了几十枚炸弹,结果只炸死了一头毛驴。当地老乡不但没有恐慌,反而高兴地分了驴肉。 到了1939年底,日军华北方面军不得不承认,延安方向的作战“因地形特殊、敌军战术灵活”而无法取得突破。这个委婉的说法背后,是一连串惨痛的失败。 七次大规模渡河作战,每一次都以日军的撤退告终。有些战斗中,日军的伤亡甚至超过了一半。这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是极其罕见的。 最终,日军放弃了从黄河方向进攻延安的计划。这个看似不堪一击的小城,竟然成了他们无法逾越的天堑。 多年后,军事史学家们分析这段历史时发现,延安保卫战的胜利并非偶然。地形优势、战术得当、民众支持,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朱德和彭德怀用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在人民战争面前,任何看似强大的敌人都会露出自己的软肋。黄河天险确实难以逾越,但更难逾越的是人民的钢铁意志。[666] 信源: 《华北治安战》 《八路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

0 阅读:205
啸鹰评论

啸鹰评论

每天分享,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