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蕊蕊聊过去 2025-07-01 11:18:27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李爱珍1936年出生在福建石狮,家里是归侨出身,从小父母就给她种下了爱国和求知的种子。战乱年代长大不容易,但她硬是靠着天赋和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学的是化学。那会儿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她1958年毕业后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始钻研半导体。   60年代,国际上对中国搞技术封锁,李爱珍却看准了化合物半导体的潜力,决定在这条路上闯一闯。那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科研条件差得要命,她只能偷偷摸摸搞研究,连笔记都得藏起来。改革开放后,她终于等来了机会,70年代末跑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分子束外延技术(MBE),这可是制造高端半导体材料的关键招数。1982年回国时,她下定决心要把中国在这块的技术差距补上。   回国后,她在上海搭了个MBE实验室,那条件真是艰苦,设备老旧,资源紧巴巴。但她不认输,带着团队硬是干出了名堂——几年后,他们搞出了中国第一台国产MBE设备,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这还不算完,90年代她又盯上了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这玩意儿在国防、环保、医疗上都大有用处。2000年,她的团队搞定了5到8微米波段的激光,直接把中国推到了这领域的世界前沿,连美国贝尔实验室都得点头称赞。   可就在她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国内的认可却没跟上。她从1999年到2005年,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果一次都没过。那评选程序可不简单,得多个院士提名,还得挤过激烈竞争。   2007年5月1日,李爱珍收到一封邮件,美国科学院通知她当选了外籍院士。她压根没申请,也不知道谁提的名,当时71岁的她成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这消息一出,记者全跑来问她啥感想。她淡淡地说:“我的一切都得感谢祖国的支持,没国家的平台和资源,我走不到今天。”   李爱珍在国内碰了壁,却在国际上扬了名,说明她的科研实力是真硬核,全球同行都服气。半导体对中国来说太关键了,更别提她还推动了2010年中红外光电国际会议首次在亚洲落地上海,这让中国科学界的地位又往上蹿了一截。 李爱珍的经历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缩影。过去几十年,国家投了大力气搞科研,培养了一批像她这样的顶尖人才。她的成就证明了中国科学家能站上世界舞台,可她碰到的坎儿也提醒我们,人才的认可和支持还得更到位。  

0 阅读:132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