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枚袖珍弹,有什么用处?倒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1963年10月,就在我国研制原子弹取得进展之时,远在香港的金庸先生却泼了盆冷水,而陈毅元帅听闻后的回复让人大吃一惊。 身为中国人,金庸先生为何“唱衰”我国制造原子弹的道路?而陈毅元帅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原来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恶交,将原本派往中国的众多研究专家纷纷撤走,甚至走之前还大放厥词:“要不是我们,或许中国现在连裤子都做不出来!” 这让身为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元帅听不下去了,在一次国外记者的采访中,陈毅元帅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帝修反有原子弹就了不起了吗?他们如此看不起我们,笑我们穷,我们造不出来,我就算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 陈赓元帅一席发言实在震撼人心,台下掌声雷鸣,中国面临的环境如此艰难,面临西方国家打压的同时,又要应对苏联人的不断拱火,原子弹必须造,必须有站在国际舞台上的底气! 然而陈毅元帅的豪言壮语传至金庸先生的耳中后,似乎变了味,从1963年10月30日开始,他就在名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要裤子还是要核子》的文章,顿时引发巨大争议。 在文章中,金庸言辞犀利,毫不隐晦地表示道:“一位首长竟然说即便全国人民没有裤子穿,也要造核武器,将军事力量看得比民生还要重要,在我看来实在不妥……” 金庸甚至还冷嘲暗讽起来:“当年英法联军攻打苏伊士运河的时候,不还是被苏联军队下的魂飞魄散,可当时的英国依旧拥有原子弹了,几枚袖珍弹,究竟有何用处?” 金庸的一番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可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逻辑谬误。 在他看来,民生事业比国防事业更为重要,这种观点未免过于绝对,其次,当时制造原子弹的工程已经步入正轨,这个时候唱衰,是不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制造原子弹和发展民生并不矛盾,金庸先生的观点似乎有点诡辩的味道。 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言论,陈毅元帅又是怎样回应的呢?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缓缓升起的蘑菇云,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陈毅元帅激动地说道:“中国人被人欺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即便有了国之重器,即便原子弹试爆成功,始终没有改变金庸“重民生”的观点,他又站出浇灭了国人的兴致,宣称原子弹是一种罪恶,甚至呼吁全面销毁原子弹。 可这一次,香港当地的众多期刊杂志练练对金庸的想法进行犀利的剖析,甚至对他予以严厉批评,但陈毅元帅却出手制止了他们的行为。 面对众人的不解,陈毅元帅笑着说道:“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话,造再多的原子弹,又有什么用呢?《明报》的那个作者,出发点还是好的,他想让中国人有裤子穿,从这一点来讲他还是爱中国的。” 陈毅元帅风趣幽默的发言,平息了众人的怒火,虽然此时中国拥有了原子弹,但陈毅元帅却并未沉浸在喜悦之中无法自拔,金庸的诡辩虽然让人无法理解,可陈毅元帅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点观察起了民生事业。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考虑到当时那个时代背景,光发展民生显然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陈毅元帅看来,民生和国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他曾坦言:“没有强大的武器,就无法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但人民幸福生活,又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前提。” 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会犯点错误呢!金庸先生虽然曾经发表过一些有失远见的言论,但他的爱国之心却无需质疑。 当年邓公和英国人交涉香港问题时,金庸先生的立场十分坚定,明确表示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中国收回香港的举动也合理合法。 这场“论战”似乎画上了句号,陈毅元帅的宽容大度,也让金庸先生为之折服,称赞其“性格豪爽”。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