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央军委开会时,谈到了关于台湾的问题。当时粟裕就提出,目前收复台湾有三个困难。这三个困难是什么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6月,北京中南海的一场军事会议上,粟裕的发言让在场所有人陷入沉思。 这位刚从华东战场凯旋的司令员,面对解放台湾的任务却显得异常谨慎。 “我们现在面临三个难题。”粟裕开门见山,“战备不足、海空军薄弱、国际形势复杂。”他的话音刚落,会场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就在8个月前,金门岛上发生的惨剧还历历在目。 9086名解放军官兵登岛后被切断后路,三天三夜的血战后全军覆没。这是解放战争以来最惨痛的失败。 邝任农是当时的后勤部长,他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我们找遍了整个福建沿海,能用的船只不到200艘,大部分还是向渔民借来的木帆船。” 这些简陋的船只在国民党军舰的炮火下就像纸糊的一样。 第一批登岛部队刚上岸,后续增援就被彻底切断。没有重武器,没有补给,孤军奋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解放军当时几乎没有像样的海空军。 92艘各类舰艇,总吨位不到4万吨,这就是人民海军的全部家底。 空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不到200架飞机,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 而对岸的国民党军队呢?50多艘美制军舰,400多架战斗机,还有经验丰富的飞行员。 双方实力对比就像大人和孩子的较量。 粟裕在会上坦言:“如果强行渡海,我们可能要付出几十万人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这个判断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就在大家为难之际,朝鲜半岛传来了爆炸性消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周恩来紧急召见印度大使:“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这个表态意味着,中国必须在两个战场之间做出选择。 原本准备攻台的几十万大军紧急北上,粟裕也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毛泽东在与民主人士周世钊的谈话中说:“台湾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但我们不会放弃。要给后人留下解决的空间和时间。” 这个决定看似无奈,实则充满智慧。通过三年抗美援朝,中国军队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原本连机枪都不会用的农民子弟,学会了操作坦克和高射炮。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让西方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军司令克拉克后来承认:“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时光流转,当年的三大难题正在逐个被破解。 今天的人民海军已经拥有航母编队,总吨位超过200万吨,是1950年的50倍。 空军的歼—20隐形战机已经批量服役,运—20大型运输机可以将部队快速投送到任何地方。 这些都是当年粟裕做梦都不敢想的装备。 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今非昔比。 美国虽然还在台海搞小动作,但已经不敢像70年前那样明目张胆。 最大的变化来自两岸民间。每年有上百万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经商、求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两岸本是一家,分裂对谁都没有好处。 军事科学院的张召忠评价说:“1950年的战略选择是明智的。 如果当时强行攻台,即使成功也会是惨胜,而且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历史证明,有时候等待比冲动更需要勇气。 当年的暂缓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在更合适的时机,以更小的代价实现统一大业。 从金门的失败到今天的强大,从被迫搁置到主动掌握节奏,中国用7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华丽转身。 正如一位台湾学者所说:“统一是历史大势,谁也挡不住。” 当我们回望1950年那个关键时刻,不得不佩服老一辈领导人的战略眼光。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为后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信源: 《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当代中国海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