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年,北京火车站,一声巨响,吴樾刺杀失败,死状惨烈。他,一个读书人出身,家里都是文化人,却因国家危亡,洋人欺凌,朝廷虚假 “宪政”,忍无可忍。他在日记里写:“这时候还想着改良,跟喝毒酒解渴有啥区别?”这话扎心又无奈。
吴樾可不是冲动之人,动手前还搞 “科研”,自己捣鼓炸药做炸弹,在城外荒地测试威力。老乡撞见他满手焦黑蹲在土坑边,还当他是修炮仗的。谁能想到,这个文绉绉的书生,兜里揣着的是准备炸翻半个火车站的炸弹?要是活在今天,他搞不好能成个硬核手工博主。
最让人唏嘘的是他写遗书那会儿。提前三天就把后事安排得明明白白,连衣裳怎么穿都交代了,最后还添了句:“我这条命要是能换个警钟,值了!”结果钟没敲响,人先没了。
那个年代的热血青年,真是把命当火柴使,擦一下就想点亮整个黑夜。吴樾的牺牲,虽未改变历史走向,但他的精神,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后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