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后,没想到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一个酒鬼在喝

混沌于浮云 2025-06-29 23:34:03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后,没想到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一个酒鬼在喝醉后无意对出了下半句…… 李贺,字长吉,生于公元790年,河南福昌人,出身唐宗室远支,祖上为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但家道早已没落。他七岁能诗,诗风奇诡,充满瑰丽意象,震惊韩愈、皇甫湜等文坛巨擘。他常伏案苦读,遍览《诗经》、楚辞及汉魏诗歌,诗作已显露对生命无常的深沉思考。仕途却坎坷,因父亲名“晋肃”与“进士”谐音,被政敌借口讳忌,禁止参加科举。 他虽通过门荫担任奉礼郎,负责礼仪事务,却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仕途受阻。元和八年,他因病辞官,乘驴归乡,沿途风尘仆仆,瘦削身影在秋风中摇曳。他常背破旧锦囊,灵感乍现时停下,提笔疾书,诗句投入囊中,归家整理。其母郑氏见他呕心沥血,叹道:“此儿欲呕心乃止。”李贺体弱多病,头发早白,元和十一年,病逝于昌谷,年仅二十七岁,留下《昌谷集》传世。 石延年,字曼卿,生于994年,宋代南京宋城人,祖籍幽州,因后晋割让幽州,家族南迁。他才华横溢,诗文豪放,书法遒劲,深受范仲淹、苏轼推崇。早年屡试不第,宋真宗特赦三举不中者授官,他耻于接受,后在友人劝说下入仕,历任太常寺太祝、大理寺丞等职。他性情豪迈,嗜酒成癖,常披头散发,或以稻草束身饮酒,号“鳖饮”。在海州通判任上,他与刘潜于酒肆狂饮终日,默然无语,次日京中传言“二仙对酌”。他喜谈天下大事,尝上书论边防,惜未被采纳。其诗作如《寄尹师鲁》以俊爽著称,然最脍炙人口的,仍是酒后脱口而出的“月如无恨月长圆”。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创作于元和八年(813年),他因病辞官,从长安赴洛阳途中。此诗借汉武帝铸造金铜仙人被魏明帝迁往洛阳的故事,抒发对王朝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凝练沉重,似在叩问:若上苍有情,是否也会因悲伤而衰老?此句一出,震撼当世,然无人能续其下句,整个唐朝文人皆叹其“奇绝无对”。许多文人尝试对出下联,力求平仄相合、意境相配,却始终未能令人满意。这句诗如残月孤悬,等待圆满。 宋都汴京,深秋之夜,酒肆“醉仙楼”内人声鼎沸。石延年斜倚胡床,宽袍袖口微卷,手中酒杯晃动,脸上泛着醉态红晕。友人刘琦、王安等围坐一桌,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话题转至唐代诗坛,刘琦抚掌叹道:“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真乃千古绝唱,惜无人能续。”众人尝试对句,皆摇头叹息。石延年凝视桌上飘落的枯叶,秋风吹入,烛火摇曳,他忽而一笑,朗声道:“月如无恨月长圆!”声落,席间寂然,随即爆发出喝彩。刘琦拍案称妙,王安举杯邀饮。此句对仗工整,意境悠远,与李贺之句天衣无缝,记载于《蓼花州闲录》。消息传遍汴京,文人墨客争相吟诵,叹为奇对。 石延年的“月如无恨月长圆”如星火燎原,迅速传遍宋代文坛。酒肆一夜的即兴之作,被抄录于扇面,题于画卷,成为士大夫宴席上的常谈佳句。文人聚会时,常以此对联为题,探讨其哲理:李贺的悲怆叹息与石延年的豁达回应,宛如阴阳相合,揭示生命的无常与释怀的智慧。宋代苏轼在诗话中赞其“天人之合”,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称其“意境深远”。李贺虽早逝,其诗魂借此对联得以延续。《昌谷集》广为流传,他的“诗鬼”美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石延年继续其仕途,历任秘阁校理、太子中允,然嗜酒不改,1041年因病卒于京师,年四十八岁。友人欧阳修撰《祭石曼卿文》,低回悼念,称其“豪气不羁”。此对联后被多位诗人引用,如贺铸《行路难》借其抒怀,清代《唐诗三百首》收录《金铜仙人辞汉歌》,令李贺诗名更盛。这两句诗穿越时空,将李贺的哀叹与石延年的洒脱融为一体,启示后人以坦然之心面对人生起伏。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