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开考前,李莲英找到主考官,把自己参加考试的侄子名字写了上去。结果主考官把纸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5-27 13:42:17

科举开考前,李莲英找到主考官,把自己参加考试的侄子名字写了上去。结果主考官把纸条丢了,名字也忘了,主考官后来如何了呢?

这事若要细细论起来,主要还是因为主考官想拍马屁,结果拍到马蹄子上了。晚清末年,紫禁城内最“红火”的人不是将军,也不是丞相,而是一个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伺候慈禧太后大半辈子,深得太后的信任,他不仅被破格封为了“正二品总管”,而且权势魔爪都伸向了朝政。

虽说自古以来都有“宦官不得干政”一说,但李莲英仗着有慈禧撑腰依然可以狐假虎威。此人一生功过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说宦官能做到他这个份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了。

作为一名太监,李莲英虽然没有子嗣,但还是有其他家人在的。他原籍河北大城县,祖宅里还住着兄弟、侄儿等亲人。

有一年,他有一个侄儿打算考秀才。但侄儿成绩一般,考不考的上还真难说。

侄儿担心自己发挥失常,于是就在开考前给李莲英去了一份家书汇报自己备考情况,这目的也很显而易见,就是想让他在朝中做官的叔叔帮忙“通通气”。

其实李莲英只是一个内官,这科考之事他既不认识人,也无权插手干预。

显然侄子所托非人。可事情就是这么巧合,这头他还想着如何回绝侄子,那头通州的主考官姓孙大人竟然乐呵呵自己跑上门来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今年大城县的科考统一安排在了通州。

这通州的主考官孙大人是个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人,他一直都想和大总管李莲英搭上线,但奈何两人没有往来关系,这孙大人也不敢冒然倒贴上去。

这次科考可让孙大人逮到一个好机会,他知道李莲英原籍就是大城县的,搞不好会考的童生里就有李莲英的亲戚。所以他就主动登门拜访,看看李莲英是否有“需求”托付。

孙大人预估的很准。一阵寒暄之后,李莲英果然将侄子的事情告知孙大人,希望孙大人能多照应照应。其实这样的暗箱操作并不是什么难事,孙大人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但这次卖的人情是给李莲英的,日后只要他在慈禧耳边美言几句,自己飞黄腾达的仕途就指日可待了。

两人各取所需,谈话之间李莲英侄子的高中之事就已经板上钉钉了。

随后,李莲英随手撕下一张小纸条,备注上侄子的姓名、籍贯,交给孙大人,让他日后批阅到侄子的卷子时多注意一点。

接到纸条的孙大人自然是乐不可支,就当他屁颠屁颠告退回家后,才发现自己闯下大祸。

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孙大人把李莲英给他的纸条给弄丢了。

虽说这纸条不是正式公文,可这孙大人就是死活记不起来纸条上写的内容是啥,换句话说,就是他不记得李莲英的侄子叫什么名字了,自然也无法在阅卷的时候多加分了。

这下可是好事变坏事。倘若李莲英没嘱托倒也罢了,可这有了嘱托、有了指名道姓的提点,再要让人名落孙山,李莲英非得给孙大人“穿小鞋”不可。

可奈何孙大人就是想不起侄儿姓甚名谁,这下要如何从千百份卷子中精确找到他的卷子呢?

孙大人被吓得是心神不定,末了还是几位副考官比较聪明,他们宽慰孙大人说待考试结束后自有办法。

这又是什么样的办法呢?到了开考当日,考试一切如故,就连批卷也一切照常进行。但放榜之日,很多人惊讶发现这榜上多了很多“李”姓的秀才。这便是孙大人和几位副考官的“阴谋”了。

他们只知道李莲英的侄儿姓“李”,祖籍应该是大城县人士。

所以,为了避免李侄儿落榜,他们抱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心态,将大城县所有落榜的“李”姓童生都增添在了秀才名单上。

这下可好,这放榜名单上李姓占了一大半,同一年里同一个考场出了密密麻麻的李姓秀才堪称奇观。

更何况,“李”姓在大城县本就是一个大姓,很多人并非是李莲英的本家,而且资质也一般,结果却因为李的侄儿而莫名沾上光。

这下,可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了,很多落榜的考生听闻小道消息后,都在后悔为什么没提前给自己改姓“李”。

后来,这件事还传到京城李莲英的耳朵里。

李莲英听闻家乡多出那么李姓秀才后,倒也没有责怪孙大人的“胡作非为”,反而自嘲到自己也算是造福家乡人民一次。如此颇具讽刺的事情到最后成为了一桩趣闻被流传下来。

0 阅读:168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