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雾隐林间晨曦 2025-05-15 17:39:45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知道,这是蛤蟆在叫,可明知道还这么问我,是不是又在给我挖坑呢? 当时的京城酷暑难耐,皇帝带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下山东避暑。 山东巡抚早半个月就接到消息,忙得脚不沾地,既要安排接驾队伍,又要准备行宫住所,还得让御膳房提前备好食材。 这阵仗可比往年南巡还要讲究,毕竟皇帝这次是专程来消暑的。 队伍刚进济南府地界,乾隆就撩起轿帘往外看。七月的荷塘开得正好,粉白花瓣顶着露珠,翠绿荷叶铺满水面。 皇帝看得兴起,硬是让八抬大轿绕着大明湖转了半个时辰。随行官员们举着仪仗站在毒日头底下,后背的补服都洇湿了两层。 天擦黑时分,御驾总算在趵突泉边的行宫安顿下来。 乾隆用过晚膳也不歇息,捧着各地送来的折子批到二更天。 伺候笔墨的太监换了两班岗,守在殿外的刘墉站得腿肚子直抽筋。 这位体仁阁大学士年过五旬,官袍下摆早被夜露打湿,偏生还要支棱着耳朵听候差遣。 突然殿里"啪"地摔折子声,惊得檐角灯笼都晃了三晃。 乾隆揉着太阳穴冲外头喊:"哪个在外头聒噪?" 刘墉提着袍角小跑进来,眼角余光扫见案头堆着云南盐务的奏本,心里顿时明镜似的,这是万岁爷遇上烦心事了。 要说殿外动静,打太阳落山就听见蛤蟆叫。 乾隆下午还夸这蛙鸣衬得荷塘野趣,这会儿倒成了刺耳噪音。 刘墉不慌不忙躬身回话:"微臣这就去查个明白。" 转身退到廊下,对着池塘边几簇芦苇丛发愣。 月光下蹲着七八只青皮蛤蟆,腮帮子一鼓一缩叫得正欢。 再进殿时,刘墉脸上端得四平八稳:"回皇上,是水军童子在操练阵仗。" 这话说得巧妙,既顺着皇帝下午夸赞的野趣,又暗合天子治下四海升平的彩头。 乾隆果然转怒为喜,提笔在黄绫子上写了个"静"字,说要给这些"水军"下道口谕。 这道旨意传到山东布政使手里,把个二品大员急得直搓手。 师爷出主意让衙役举着火把去赶蛤蟆,主簿说要往塘里撒石灰。 最后还是刘墉指点,叫来济南知府对着荷塘宣了遍圣旨。 说来也怪,那晚后半夜蛤蟆声真就渐渐歇了,其实不过是它们叫累了,可落在皇帝耳朵里,倒成了皇威浩荡的实证。 这场风波刚过,和珅捧着新贡的冰镇酸梅汤来献殷勤。 这位军机大臣最会察言观色,见乾隆夸刘墉办事得力,嘴上跟着奉承,眼角却直往同僚官帽上瞟。 刘墉权当没瞧见,心里门清:在这位万岁爷跟前当差,既要显着聪明又不能盖过天威,好比走钢丝的耍把式,多一分少一寸都要摔跟头。 要说刘墉的为官之道,全在"分寸"二字。早年他在江宁当知府,有回审理皇商霸占民田的案子。 换别人早巴结着权贵判了,他偏要实地丈量田亩,把契约文书查个底掉。 案子闹到御前,乾隆虽恼他较真,到底还是嘉许了这份耿直。 如今二十载过去,当初同榜的进士贬的贬、死的死,唯独他还稳稳站在朝堂上。 济南府这趟差事办完,御驾启程返京那日,刘墉特意落在队伍后头。 路过荷塘时,正巧看见几个小太监往水里撒香灰。 领头的见他过来,吓得跪地求饶说怕蛤蟆再惊了圣驾。 刘墉摆摆手没说话,心里却跟明镜似的,这紫禁城里的聪明人,从来都不止他一个。 信息来源: 《清史稿·刘墉传》 山东省档案馆《济南府志》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起居注》

0 阅读:1272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