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女知青黄丽萍携农村丈夫归宁波父母家,刚进门,丈夫瞧见墙上照片即大惊,

雾隐林间晨曦 2025-05-15 17:43:11

1973年,女知青黄丽萍携农村丈夫归宁波父母家,刚进门,丈夫瞧见墙上照片即大惊,问:“这是你父亲?”妻子黄丽萍答:“是。”丈夫旋即要离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新中国正掀起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建设的热潮。 浙江宁波城里长大的姑娘黄丽萍,生长在条件优渥的干部家庭,硬是顶住全家人反对报名参加北大荒开荒。 这个平时穿细布旗袍、吃白米细面的南方姑娘,背着铺盖卷独自坐了两天两夜火车,一头扎进黑龙江漫天的风沙里。 初到北大荒那天,黄丽萍刚下火车就被糊了满脸黄沙。 眯着眼睛看到来接站的村干部,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裹着褪色军大衣,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喊她"大妹子"。 跟着人群往村里走的路上,她看着用黄泥巴混着稻草砌的土坯房,屋檐下挂着成串的干辣椒,心里直打鼓。 晚上躺在梆硬的土炕上,听着房梁上老鼠窸窸窣窣的动静,咬着被角把眼泪憋了回去。 要强的性子让黄丽萍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她跟着村里大娘学纳鞋底,教妇女们用碎布头拼坐垫,在地头给乡亲们讲解怎么选种育苗。 不出三个月,这个南方来的女学生甩着两条大辫子,戴着破草帽跟着大伙儿下地割麦子,手上磨出的血泡结成厚茧。 村里人给她介绍对象时,她看中了邻村读过初中的会计赵建国。 小伙子父母早年在城里教书,特殊时期下放到农村,虽然家境清贫,但待人实诚又有文化。 两人处对象那会儿,赵建国总把舍不得吃的白面馒头揣在怀里,走五里地送来还带着体温。 黄丽萍教他打算盘记账,他教她认地里的庄稼。 1960年开春,两间土坯房贴上大红喜字,生产队凑钱买了挂鞭炮,在漫天风沙里噼里啪啦响了半袋烟工夫。 婚后日子过得紧巴,但赵建国把细粮都省给怀孕的妻子,自己顿顿啃着掺麸皮的窝头。 1973年腊月,黄丽萍收到宁波家书,父母在信里说弟弟要结婚,让她务必带着丈夫孩子回家过年。 结婚十三年头回探亲,两口子翻出压箱底的新衣裳,背着半麻袋自家晒的蘑菇干上了火车。 越往南走,赵建国攥着媳妇的手越紧,路过省城看见四层高的百货大楼,这个庄稼汉的布鞋悄悄往座位底下缩了缩。 踏进宁波老宅的院门,赵建国后脊梁开始冒冷汗。 老丈人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站在石榴树下,屋里墙上挂着泛黄的军装照,玻璃相框里别着好几枚勋章。 黄丽萍忙着和母亲说话没注意,丈夫盯着照片右下角"华东野战军特等功臣"的字样,喉结上下滚动好几回。 趁夜里孩子们睡着,赵建国蹲在院子里抽了半宿旱烟,天没亮就收拾包袱要带着孩子回东北。 黄丽萍在火车站追到人,抢过包袱摔在地上:"当年我嫁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家那两间土坯房!" 赵建国搓着开裂的手掌嗫嚅:"你爹是打过仗的大英雄,我爹是戴过帽子的教书匠..." 话没说完就被媳妇拽着衣领往家走:"管他英雄狗熊,你是我孩他爹!" 这趟探亲让黄丽萍父母彻底死了心,看着闺女麻利地给外孙补裤子,女婿蹲在厨房帮着劈柴火,老两口往返程的行李里塞满腊肠、白糖。 回程火车上,赵建国把攒了半年的粮票换成带玻璃纸的水果糖,剥开一颗塞进媳妇嘴里。 黄丽萍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杨树林,嚼着甜丝丝的糖块,忽然笑出声:"还是北大荒的沙粒子嚼着得劲。" 后来村里通电那年,赵建国当上了公社副社长。 黄丽萍带着妇女队搞副业,把晒干的黄花菜卖到供销社,给村里添了台拖拉机。 八十年代知青返乡潮时,有人劝她办回城手续,她摆摆手说早把玉米地当成了自留地。 九十年代孙子在哈尔滨读大学,老两口坐着儿子买的桑塔纳去参加开学典礼,路过当年住过的土坯房旧址,如今立着红砖瓦房的粮食加工厂。 2015年北大荒开发纪念馆落成,工作人员来采访老知青。 七十五岁的黄丽萍戴着老花镜,对着摄像机镜头慢悠悠地说:"当年那趟火车要是没赶上,我这辈子可就少看了六十年的好风景。" 说完扭头喊老伴添茶水,赵建国端着保温杯小跑过来,杯底沉着媳妇最爱喝的茉莉花。 信息来源: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大荒开发史》 《中国青年报》1988年"知青三十年"专题报道 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知青档案

0 阅读:1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