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年,35岁的唐伯虎冒众讳,娶了31岁的青楼名角沈九娘为妻。朋友鄙视他眷恋

柳烟绕古堤 2025-05-26 10:40:12

1505年,35岁的唐伯虎冒众讳,娶了31岁的青楼名角沈九娘为妻。朋友鄙视他眷恋青楼女子,弟弟甚至跟他划清界限!然而,唐伯虎淡淡一笑,挥笔写下:“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信息来源:唐伯虎的生平事略》《明史·唐寅传》《茶香室丛钞》 唐伯虎出生于江南苏州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聪慧好学,过目不忘,尤擅诗文与绘画。他年少时家境尚可,因此能得到良好教育。 成年后,他以才气横溢著称于江南文坛,早早便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齐名,并称“吴中四才子”。其中,唐伯虎尤以风流倜傥、才思敏捷而为人称道。 29岁那年,唐伯虎参加应天府(今南京)乡试,一举夺得第一名解元。他踌躇满志,带着母亲和好友徐祯卿一同进京准备会试。 会试期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科场舞弊案”。唐伯虎因为曾与主考官程敏政的门生交往密切,被牵连其中,尽管证据不足,但他被视作嫌疑人之一。 结果不仅被剥夺功名,还遭受牢狱之灾,名声扫地。 唐伯虎出狱后,原本支持他的亲友、官僚纷纷疏远,一夜之间,从“江南才子”变为“科场罪人”。这次沉重的打击,几乎摧毁了他一生的仕途梦想。 更悲惨的是,家中变故接连发生。父亲早逝,母亲病重去世,妻子因家道中落而改嫁。 他一度流落南京,生活贫困潦倒,只能靠变卖字画、为人写字为生,甚至“扮疯卖傻”以避俗世之讥。 此后的唐伯虎,彻底放弃了入仕之志。他穿布衣、饮清酒,行于市井间,往来于江南山水之间。 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唐伯虎35岁。彼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解元才子”,而是一个靠卖画、写诗、替人抄书为生,飘零于吴门与姑苏之间。 就在这个低谷岁月,他遇见了改变他后半生的女子——沈九娘。 沈九娘,苏州名妓,年方三十一。琴棋书画皆通,尤擅琵琶与诗词,曾为达官显贵争相追逐。 但她不同于那些市井女子,也不似一般青楼名妓的轻佻。她对唐伯虎,最初只是欣赏;而唐伯虎看她,则如遇知音。 唐伯虎常来听她抚琴,一壶酒,两人对坐,谈文论画,忘却红尘。沈九娘也常读唐寅之诗,感叹其才情之盛,命运之苦。 渐渐的,心意暗通。她不再接客,而唐伯虎则每日作画为她换酒,二人共度时光,如世外夫妻。 此情一出,立即在苏州文士圈引发风波。昔日的诗友如祝枝山、文徵明虽未明言指责,却也多有讥嘲。 有人冷笑道:“堂堂江南解元,竟与一个风尘女子厮混,岂不堕了风骨?” 最让唐伯虎寒心的,是他的亲弟弟唐申,不仅当众斥责他“不顾家门名声”,甚至断言“此举将使唐门蒙羞”,愤而与他划清界限。 唐伯虎听罢众人议论,只是笑笑。他不争辩,不解释,只在那日夜半,提笔写下一首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一句诗,如同一记长啸,穿破俗世的伪装。他看得清楚,人活一世,若只是为了外界的认可和虚名,那活得又有何意义? 他曾梦想金榜题名、封妻荫子,可科场之耻令他明白,命运并不怜才。而沈九娘虽出身青楼,却识才爱才、知情重义,于他而言,这份懂得,才最为珍贵。 婚后,他们搬到桃花坞,筑“桃花庵”为家。屋不华,衣不锦,日子虽清苦,却自由自在。他每日挥毫作画,她为他调墨煮茶。 他写《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她则回赠一曲《秋夜思君》,琵琶声中,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已忘却人世纷扰。 外人讥讽不止,甚至传言唐伯虎已“疯魔入道”,说他“沉溺于一妓而甘于落魄”。 而唐伯虎却愈发沉静,不与俗人争论。他在画中寄情,画中的仕女多取九娘神韵,眉目含情,气质婉雅;他在诗中寄志,诗中多言孤独、超脱,乃至风月之下的寂寞与清欢。 有人说,唐伯虎是被沈九娘毁了仕途;但也有人说,是沈九娘救了他的灵魂。 若没有她,他也许会在孤苦与怨恨中老去,才情被岁月耗尽;而有了她,他虽身处市井,却活得清明、自在,留下无数诗画传世。 可惜好景不长,沈九娘体弱多病,于婚后数年便早早离世。唐伯虎痛不欲生,闭门谢客三月,画作全停,诗句也少了风趣,多了哀怨。

0 阅读:517

评论列表

UC网友12XXXX4927

UC网友12XXXX4927

6
2025-05-28 01:44

别人笑我太淫荡,我笑他人不开放

猜你喜欢

柳烟绕古堤

柳烟绕古堤

若果你也偏爱于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