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新疆巴里坤被叛军围困,总兵何琯率四千守军苦守十三年,他们吃树皮、啃皮甲

如梦菲记 2025-05-23 17:47:44

同治年间,新疆巴里坤被叛军围困,总兵何琯率四千守军苦守十三年,他们吃树皮、啃皮甲,宁死不降,光绪二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在戈壁滩遇见衣衫褴褛的何琯等人,左帅含泪问:"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何琯答:"天天盼着大帅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同治三年春,新疆大地烽烟四起,阿古柏的叛军席卷天山南北,巴里坤这座边陲小城成了清廷在西北的最后据点。   城中守军四千人,加上百姓近万,被叛军团团围困,前任总兵战死城头,军心涣散,人人自危,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甘肃张掖人何琯接过了总兵印信。   何琯上任时,城中情况已经十分严峻,粮仓里的存粮只够维持两个月,兵器库中刀枪锈迹斑斑,城墙多处坍塌,连战马都所剩无几。   更要命的是,叛军已经切断了巴里坤与内地的所有联系,这座城池彻底成了孤岛,面对如此绝境,何琯没有选择突围或投降,而是决定死守到底。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何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化兵为农,他带着士兵和百姓在城内外开垦荒地,把城中所有的铁器都熔化了,重新打造成锄头和农具。   巴里坤的土地贫瘠,冬天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春天化雪时又泥泞不堪,何琯就让人把全城的粪肥都收集起来,一担一担地挑到田里,他还想办法引来雪水,在戈壁滩上挖出一条条灌溉沟渠。   第一年秋天,这些荒地竟然真的长出了麦子,虽然产量不高,但总算能补充一些口粮,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城中军民都燃起了希望。   何琯趁热打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还组织人手修建储粮的地窖,为长期坚守做准备。   叛军见巴里坤迟迟不降,开始加紧攻城,他们用土炮轰击城墙,挖地道想要炸毁城门,还派人四处放火烧毁城外的麦田,每当城墙被炸出缺口,何琯就带着士兵用冻土、石块、木料,甚至破损的家具来堵塞。   有时候实在没有材料,就把百姓家的门板、床板都拆下来当作支撑,城墙上的垛口被毁了,就用胡杨木削尖了插上去。   围城的第三年,粮食开始严重短缺,何琯下令减少每日的口粮配给,自己带头只吃半饱,到了冬天,存粮彻底见底,城中开始出现饿死的人。   何琯组织大家剥榆树皮充饥,把树皮晒干磨成粉,掺在仅有的一点粮食里煮粥喝,树皮剥完了,就开始挖草根,连城墙根下的野草都被挖得干干净净。   最困难的时候,连草根都找不到了,士兵们开始煮自己身上的皮甲,把牛皮马皮泡软了切成条,放在锅里煮上一整天,直到煮出一点胶质来充饥。   有人发现老鼠洞里还能刨出一些陈年的谷粒,全城的人就拿着铁锹把地面翻了个遍,何琯把自己的坐骑杀了,马肉分给伤病的士兵,自己只留下几根马骨头啃了好几天。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何琯从来没有动摇过守城的决心,他每天都要登上城墙,巡视各个防守要点,鼓励士兵们坚持下去。   他经常对大家说,朝廷一定会派兵来救援,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好了,这句话成了城中军民的精神支柱,每当有人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总兵大人的话:朝廷的大军一定会来的。   十三年过去了,巴里坤城中的守军从四千人减少到不足三百人,大部分都是在围城中病死、饿死或战死的,城墙上到处都是补丁,有些地方甚至是用泥土和草料糊起来的。   城中的房屋大多已经倒塌,街道上长满了野草,何琯也从一个中年将领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的皮甲早已破烂不堪,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巡城。   光绪二年春天,戈壁滩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大军,探子回报说,这是左宗棠率领的湘军,正在向巴里坤方向进发。   城中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十三年的等待终于要结束了,当左宗棠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时,巴里坤的城门缓缓打开,从里面走出来的是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人。   左宗棠看到这些人的样子,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座在地图上早已被标记为失陷的城池,竟然还有人在坚守。   当何琯拄着拐杖走到他面前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哽咽着问道:"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何琯的回答很简单:"天天盼着大帅来!"   巴里坤的坚守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提供了重要的据点,这座孤城十三年的等待,见证了一群普通人在绝境中展现出的惊人意志力,他们用最朴素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用最顽强的精神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何琯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