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武汉小摊贩2年捡到2个女婴,为了抚养她们长大成材,他做3份活,终生未

如梦菲记 2025-04-28 11:55:51

1992年,武汉小摊贩2年捡到2个女婴,为了抚养她们长大成材,他做3份活,终生未娶,不料当小女儿考上大学时,她的亲生父母来认亲了,可小女儿说道:“我的父亲只有一个,他叫杨申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92年的武汉,一个名叫杨申林的小摊贩,用他的善良和坚持,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父爱传奇,他在菜市场两次收养弃婴,终生未娶,靠微薄的收入和无尽的付出,将两个女儿抚养成才。   当小女儿考上大学,亲生父母前来认亲时,她坚定地说:“我的父亲只有一个,他叫杨申林。”   杨申林出生在河南周口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幼年丧母,父亲一人将他和哥哥拉扯大,家境艰难,成年后的杨申林选择外出打工,来到武汉谋生。   他在工地上挥洒汗水,后来在工人村五街菜市场租了个小摊位,卖起了蔬菜水果,34岁的他,依然单身,生活简朴,攒下的钱除了寄回家,几乎都存了起来,他曾梦想赚够钱回乡成家,却未料命运为他安排了另一条路。   1992年5月的一个清晨,杨申林在菜市场收拾摊位时,听到垃圾桶旁传来微弱的哭声,他循声走去,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女婴,旁边一张纸条写着“1992年4月18日”。   他四处询问,无人认领,周围的摊贩劝他将孩子送往孤儿院,毕竟一个单身男人带孩子谈何容易,可当女婴对着他露出笑容,杨申林的心软了,他将孩子抱回家,取名“大静”,从此开始了独自抚养的日子。   三年后,1995年春,他在同一菜市场再次发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纸条上写着“1994年9月18日”,他再次选择了收养,命名“小静”,两次收养,宛如命运的安排,让杨申林的生活彻底改变。   抚养两个幼小的孩子,对杨申林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他靠卖菜为生,每天收入不过三四十元,却要花十多元买奶粉,生活拮据,他白天在菜市场摆摊,清晨在学校门口卖煎饼果子,晚上还去工地打零工。   无论多苦多累,他从不抱怨,为了让女儿吃饱穿暖,他省吃俭用,甚至将孩子带到摊位上,一边卖菜一边照看,菜市场成了他们的家,板车上挂着奶瓶和尿布,承载着父女三人的生活点滴。   周围人议论纷纷,有人嘲笑他自讨苦吃,有人劝他放弃,但杨申林从不动摇,他常说:“老天爷送来的孩子,就是缘分。”   在杨申林的悉心呵护下,大静和小静渐渐长大,她们乖巧懂事,深知养父的艰辛,杨申林从不向女儿诉苦,但她们看在眼里,大静上小学时,偶然得知自己是养女,更加感恩养父的付出,立志好好学习。   小静也同样努力,姐妹俩互相鼓励,成绩优异,杨申林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大静考上了武汉大学,学校了解她们的情况后,免除了学费并给予一万元资助;小静则考上了军校,展现了出色的品质。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户口问题,大静无法参加高考,选择了让妹妹继续学业,自己承担更多家庭责任,杨申林为此心疼不已,却也为女儿的懂事感到欣慰。   小静在军校体检时,因DNA检测意外找到了亲生父母,2010年,这对夫妇来到菜市场,找到杨申林,声称当年因家境贫困无奈遗弃孩子,如今生活稳定,想接回女儿。   他们泪流满面,恳求杨申林成全,杨申林听后沉默良久,他舍不得小静,却尊重她的意愿,他将情况告诉小静,静静等待她的决定,面对亲生父母,小静神情平静,她说:“你们回去吧,我的父亲只有一个,他叫杨申林。”   她的话掷地有声,周围的邻里无不为之动容,亲生父母试图劝说,甚至责怪小静不懂事,但她态度坚决:“当年我差点饿死,是爸爸救了我,这辈子我只认他。”杨申林站在一旁,眼中含泪,轻轻拍了拍小静的肩膀,默默支持她的选择。   杨申林的故事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称他为“淮阳好人”,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帮助解决了户口和教育上的困难,菜市场的邻里们也为这个家庭点赞,感慨杨申林的善良和女儿的孝心。   如今,大静和小静事业有成,杨申林的晚年有了她们的陪伴,生活虽平凡却充满温暖,他曾说:“不管如何颠沛流离,有女儿的地方,就是家。”这句话,道尽了他对亲情的理解,也成为这个家庭最动人的注脚。   杨申林用二十多年的坚守,证明了爱能超越血缘,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父亲的传奇,更是人性善良的缩影,在武汉的菜市场,那份质朴的父爱,如同清晨的阳光,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广网——《河南男子放弃娶妻生子组建家庭 抚养俩弃婴长大》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