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文武百官纷纷投降,智囊姚广孝提醒道:“方孝孺骨头硬,若他不降也不能杀,会让天下文人绝种!”朱棣转身将方孝孺下了油锅,大灭十族,这对忠心的父子竟然都死于朱元璋父子手下。 明朝那是个啥时候啊?权谋、血腥,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带兵杀进南京城,文武百官跟下饺子一样纷纷投降,可偏偏有个硬骨头站了出来——方孝孺。 说起明朝初年,那真是刀光剑影。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为了稳住皇位,把宗室分封各地当藩王,手握兵权。可他一死,这制度就成了定时炸弹。朱棣是他第四子,封燕王,驻守北京,野心不是一般大。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可这小皇帝才二十出头,压不住这些叔叔辈的藩王。朱棣一看机会来了,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打了三年多,最后在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年号永乐。 这场战争可不是简单的叔侄斗法,背后是整个朝廷的权力洗牌。文武百官眼看大势已去,基本都投降了朱棣,毕竟谁不想保命啊?可这时候,方孝孺这号人物跳出来了,他不光不投降,还成了朱棣夺权路上的一根刺。 方孝孺不是啥大官,但名气不小。他是明初有名的儒生,学问深,脾气硬,被人称为“读书种子”。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挺欣赏他,觉得这人有点骨气。后来建文帝上台,方孝孺被召进朝廷当了个侍讲学士,算是皇帝的智囊团一员。他对建文帝忠心耿耿,靖难之役期间没少出主意,想帮着小皇帝保住江山。可惜,建文帝这边兵力不行,谋略也差点,愣是被朱棣打得没脾气。 南京城破那天,方孝孺没跑也没藏,就等着朱棣上门。他心里清楚,投降不是他的路。他信奉儒家的忠义,觉得臣子就得为主子尽忠,哪怕搭上命也在所不惜。这种想法在当时挺常见,可真能做到的人不多,方孝孺算一个。 朱棣拿下南京后,急着让自己上位合法化。他不是正统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得找人帮他写登基诏书,证明他是“天命所归”。这活儿谁干合适?当然是方孝孺这种大儒,文笔好,名声响,弄出来的东西有说服力。朱棣派人去请他,满以为这事好办,谁知道方孝孺死活不干。 这时候,朱棣身边的智囊姚广孝站出来了。姚广孝是个和尚出身的谋士,脑子活,靖难之役就是他给朱棣出的主意。他了解方孝孺的脾气,知道这人骨头硬,劝朱棣说:“方孝孺这家伙不简单,要是他不降,你也不能随便杀他,不然天下文人都得寒心,觉得你这皇帝容不下读书人。”这话说得有道理,朱棣刚当皇帝,总得拉拢点人心吧,特别是读书人这帮子,他们可是舆论的风向标。 可朱棣哪是听劝的主儿?他脾气上来,谁都拦不住。方孝孺被押到他面前,朱棣让他写诏书,方孝孺不光不写,还当面骂他谋反篡位。这下朱棣彻底炸了,觉得自己脸面挂不住,直接下令把方孝孺杀了。杀就杀吧,还不够解气,朱棣使出了狠招——诛十族。啥叫十族?不光是九族(从高祖到玄孙),还加上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总共杀了八百多人。这在历史上可是头一回,狠得让人咋舌。 方孝孺最后被扔进油锅,死的惨不忍睹。他爹方克勤当年也被朱元璋杀过,这父子俩忠心不二,结果都栽在朱家父子手里,真是让人唏嘘。 方孝孺一死,震动可不小。读书人本来就看重气节,他这么一搞,等于成了忠臣的标杆。朱棣虽然坐稳了皇位,但这事给他形象抹了黑。不少文人暗地里骂他,说他心狠手辣,连个书生都不放过。姚广孝的担心还真不是瞎说,方孝孺死后,确实有不少读书人对朱棣离了心,觉得这皇帝太凶残。 再说朱棣这边,他杀了方孝孺后也没消停。永乐年间,他干了不少大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表面上风光无限。可背地里,他对文人的控制越来越严,动不动就搞株连,弄得人人自危。这跟方孝孺的死脱不了干系,他得防着有人拿这事做文章。朱棣杀方孝孺这步棋,看似解了气,实则给自己埋了个雷。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