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6岁张爱玲吃下堕胎药,在床上痛得直打滚。突然,孩子掉出来,她长舒一口气:“终于下来了!”随后,顺手将孩子扔进了马桶...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父亲张志沂是个守旧文人,母亲黄逸梵则向往新思想,父母观念不合,婚姻破裂。四岁时,母亲远赴欧洲,留下她和弟弟由父亲抚养。父亲再婚后,继母孙用蕃对她冷淡,生活上多有克扣。张爱玲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接受中西教育,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她被迫辍学返回上海。 回到上海后,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1943年,她在《紫罗兰》杂志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次年,《传奇》出版,她的名声彻底传开。她的文字细腻入微,融合中西文化,常以女性视角描绘时代变迁,读者被深深吸引。可她的感情生活却一团糟。1944年,她认识了胡兰成,一个才华横溢却品行不端的男人。两人结婚后,胡兰成依旧四处留情,张爱玲忍无可忍,1947年结束了这段婚姻。1952年,她离开上海前往香港,1955年以难民身份移居美国,生活艰难。 1956年,张爱玲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认识了65岁的剧作家赖雅。两人因文学结缘,很快发展出恋情。赖雅比张爱玲大近30岁,身体虚弱,经济也不宽裕,但两人还是迅速走到了一起。不久,张爱玲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本该是个新生命的起点,可赖雅却坚决反对留下孩子。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年老体弱,没能力养育,经济状况也支撑不起一个家。张爱玲面临两难抉择——留下孩子独自承担,还是听从赖雅放弃胎儿。最终,她选择了后者。 堕胎在当时是个冒险的事,尤其是对36岁的张爱玲来说。她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受贫病困扰。那时候的堕胎手段简陋,安全性低,她只能在租来的公寓里独自完成这一切。吞下堕胎药后,剧烈的疼痛折磨着她,直到胎儿流出,她才松了一口气,随即将胎儿冲进马桶。这件事对她的身体打击不小,之后她再也没能怀孕。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在她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她和赖雅的关系也因此变了味,感情不再像从前那样纯粹。 堕胎之后,张爱玲和赖雅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赖雅的身体每况愈下,1961年,他第一次中风,瘫痪在床。张爱玲不得不一边写作一边照顾他,可收入微薄,生活压力巨大。她在美国的生活本就清苦,靠翻译和写稿勉强维持,还要应付赖雅的医疗开支。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她搬到洛杉矶一处破旧公寓,过起了与世隔绝的日子。晚年的她变得更加孤僻,因对尘螨和昆虫过敏,精神高度紧张,频繁搬家。据说她一生搬了180多次,居无定所,连基本的生活稳定都成了奢望。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去世,享年75岁。她去世时,身边没有亲人,房间里只有简单的家具和堆积的稿纸。她的死讯传回中国,华人文学界一片唏嘘。她的作品,像《金锁记》《倾城之恋》,至今仍是文学瑰宝,可她的人生却让人叹息。1956年的堕胎事件,像一根刺,扎在她生命的深处。从那以后,她的文字里多了几分冷冽和疏离,仿佛在诉说她对人世的失望。 再说回堕胎的影响,这件事不仅让张爱玲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也让她和赖雅的感情走向终点。她后来再没提起这件事,但从她晚年的孤寂来看,那一刻的决定可能比她想象中代价更大。赖雅去世后,她没再寻找新的感情依托,而是选择了独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的作品虽然依旧深刻,但创作量明显减少,生活也越来越封闭。 张爱玲的晚年生活让人感慨。她一个人在美国漂泊几十年,没朋友,没家人,连邻居都很少交流。她对尘螨的恐惧到了极致,甚至用塑料袋封住房间通风口,生活环境恶劣到难以想象。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她留下的遗产不多,大部分是手稿和书信,记录了她一生的心路历程。
1931年,徐志摩专程赶到东北,对刚生下女儿的林徽因说:“跟我走吧。”林徽因有些
【6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