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8岁竺可桢博士毕业,被女校长堵在家里。对方语出惊人:“你娶我妹妹,

王献勇说养护 2025-05-21 12:03:17

1918年,28岁竺可桢博士毕业,被女校长堵在家里。对方语出惊人:“你娶我妹妹,不然不准走!”20年后,竺可桢想起来,忍不住抱着妻子嚎啕大哭。 竺可桢年轻时曾在哈佛求学,博士论文刚写完,国内数所大学就纷纷来信邀请他回国任教。 启程前几天的傍晚,竺可桢的宿舍门突然被敲响。门一开,一位身着男装的中国女子站在门口,直言道:“我叫张默君,来替我妹妹提亲。” 她不寒暄、不绕弯,一口气说出妹妹的名字叫张侠魂,又补了一句:“你若不同意,我不许你回国。”这一句话,说得竺可桢一时发愣。 那一晚,两人从教育谈到婚姻,从天文说到政治,一直谈到深夜。分别前,她留下话:“我妹妹不是做贤内助的料,只能做你共进退的战友。” 几天后,竺可桢给张侠魂写了信:“未识其人,先见其姐,愿试一生。” 真正与张侠魂见面,是他回国之后的事。 那天,她穿着蓝色长裙,剪着短发,言语利落,见面不绕圈子,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说:“你要是收下它,就算我们成了。” 竺可桢也从兜里掏出一支法国笔,交换之后,还说了句:“你记得用它给我写信。” 1919年,两人在上海结婚,不摆酒、不闹房,婚礼只请了几位至亲,第二天便一起搬进了教职工宿舍。张侠魂从那之后就退出了职场,专心照顾家庭,接连生育了五个孩子。 早在1916年,张侠魂就已成为中国第一个乘坐飞机的女性。那次飞行发生事故,她从高空坠地,重伤左臂,捡回一条命。 张侠魂人如其名,从不掩饰性子泼辣,做事带劲,说话不拖泥带水。她自幼读新式学堂,提倡男女平权,十六岁就公开撰文称:“女子若不参政,国将不国。” 竺可桢后来任浙江大学校长,在动乱中带领全校西迁四次。从杭州出发,一路辗转江西、贵州、昆明,每次迁校,他都带着家人和全部教学设备同行。 张侠魂既要照顾几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安排搬运、做饭、缝衣,维持后方秩序,照料病弱师生。 1938年,浙江大学在江西泰和落脚。暂时谋来喘息机会的张侠魂却突然感染疟疾,一病不起,孩子竺衡也不幸病倒在床。 几天后,孩子病重去世,她听闻消息后硬撑着从床上爬起来,想去儿子床边,刚碰到床沿便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竺可桢赶回时,她已病入膏肓,躺在草席上,人瘦如柴,嘴唇发紫,眼神却仍旧清醒。她只轻声说了句:“孩子走了,我不能先走。”第二天清晨,张侠魂断了气。 她走得悄无声息,临终未留一句话。竺可桢一夜未睡,次日将她生前送他的那支钢笔一起放入棺中。他写下悼亡诗:“生别可哀死更哀,何堪凤去只留台。” 两年后,竺可桢与物理系陈汲再婚。可直到晚年,他仍时常在日记中提到“侠魂”二字,有时字迹浓重如墨泼纸背。 张侠魂来自湖南名门之家,家教严格,家风严谨。她从小接受西式教育,能读英文、练骑射,主张婚姻自主、女性解放。 从年轻时起,她便不信媒妁之言,一切都讲明白讲清楚。她对婚姻没浪漫幻想,只讲责任与信念。 他们的婚姻没有过程中的温情,却有一生的并肩。 她从不曾做过竺可桢的附属品,却是他最坚定的后盾。在那些兵荒马乱、疫病横行的日子里,她既是母亲、是后勤、是管家,也是战时的同行者。 许多年后,竺可桢设立“侠魂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寒学生。 他很少再提起张侠魂,但每当讲起那些西迁往事,总会略过一段话后,突然顿住,说:“她比我,更值得进教科书。” 很多年以后,他还在日记里写着:“予侠魂。”

0 阅读:0
王献勇说养护

王献勇说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