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晚上7点,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如常播出,千家万户一边吃晚饭一边观看电视,而就在这个时候,播音员罗京的妻子刘继红坐在电视屏幕前,感情激动,泪流满面。 2008年8月31日晚上7点,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如常播出,千家万户一边吃晚饭一边观看电视,而就在这个时候,播音员罗京的妻子刘继红坐在电视屏幕前,感情激动,泪流满面。 罗京,1961年5月29日出生于北京市朝阳区,祖籍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标志性主播。他的嗓音低沉有力,播报风格庄重平稳,深受观众喜爱。罗京的职业生涯跨越26年,以零失误的播报记录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 罗京自幼在北京市长大,就读于酒仙桥第二中学。1979年,他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接受严格的播音训练。课堂上,他常手持稿件,反复练习发音,力求每个字都清晰准确。1983年毕业后,他加入中央电视台,同年8月开始主持《新闻联播》。初登主播台的罗京略显紧张,但凭借扎实的功底,很快适应了高强度的直播环境。 在央视,罗京每天清晨第一个到达演播室。他坐在播音台前,仔细检查设备,逐字校对新闻稿,嘴里轻声念读,调整语速和语调。2004年,他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期间,连续17分钟无差错播报,赢得同事和观众的广泛赞誉。2007年,他当选中共十七大代表,展现了其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影响力。2008年,尽管身患淋巴癌,他仍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手持火炬艰难前行,步伐坚定。 1988年,罗京与校友刘继红结婚,育有一子罗疏桐。夫妻俩恩爱和睦,常在工作之余散步聊天,被同事视为模范家庭。他的敬业精神体现在从不因私事请假,唯一一次休假是为岳母去世奔丧。罗京的声音和形象,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2008年8月31日晚上7点,《新闻联播》 Facet 准时开播。全国千万家庭围坐在饭桌旁,筷子在碗间碰撞,电视屏幕亮起,罗京的身影出现在主播台上。他身着深色西装,领带整齐,端坐在灯光下。他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沉稳有力,逐条播报当天的新闻,语调平稳,吐字清晰。观众们专注聆听,浑然不觉这是罗京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个熟悉的舞台。 在罗京的家中,刘继红独自坐在客厅沙发上,电视的光芒映在她脸上。她双手紧握,手指微微颤抖,眼睛牢牢锁定屏幕上丈夫的身影。泪水从她眼角滑落,她用纸巾轻轻擦拭,却无法止住泪流。一个月前,罗京确诊淋巴癌的消息让她心如刀割。她知道,丈夫为了不让观众察觉,坚持带病工作,每一次播报都耗尽了他的体力。 播报结束,罗京缓缓起身,双手撑着桌子,步伐缓慢地离开主播台。他的背影在灯光下显得单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后台的工作人员上前询问,他摆摆手,声音低沉地说:“今天总算又播完了。”刘继红看着屏幕上丈夫渐行渐远的身影,泪水再次涌出,滴落在手中的纸巾上。 2008年8月31日后,罗京的健康急剧恶化。他住进北京307医院,接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里,他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化疗带来的剧痛让他连吞咽都困难,但他仍强撑着对探望的同事微笑,挥手示意不必担心。刘继红日夜守在床边,握着他的手,轻声与他交谈。 2009年6月5日晨,罗京因化疗并发症导致心脏衰竭去世,享年48岁。他的离去震动了全国,观众和同行纷纷表达哀悼。6月11日,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追悼会,数万群众手持鲜花和横幅,排成长队送别。央视多位主播到场,肃立默哀。当晚,《新闻联播》破例以沉重语气报道了他的追悼会,这是该节目首次如此悼念非领导人。 罗京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后人。他26年无差错的播报记录,成为新闻界的传奇。2009年7月,他被追授“播音主持界终身成就奖”和“中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奖;同年10月,获“金话筒奖”。他的墓碑上刻着一支话筒,象征着他不平凡的一生。罗京的故事,激励着新闻工作者继续追求卓越。
央视这是在说谁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