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4岁的何香凝在逃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5-16 22:14:23

1941年,64岁的何香凝在逃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很镇定地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想劫就来吧。” 1941年,64岁的何香凝在逃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很镇定地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想劫就来吧。”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生于香港,出身茶叶商家庭,家境优渥。父亲何炳桓希望她成为传统女子,7岁时强迫她缠足。她却每晚用剪刀剪掉裹脚布,剪刀被没收后又偷偷买新的,几十回合后父母放弃。她因此保留天足,在当时极为罕见,彰显了她的倔强与反抗精神。她无法进私塾,便自学读书,偷听兄弟上课,请教家人,积累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结婚。廖仲恺是美国出生的华人,反对缠足,与她志趣相投。两人婚后寄居在廖仲恺兄长家中,读书、作画、吟诗,命名居所为“双清楼”,她自号“双清楼主”。1902年,她变卖首饰,筹集3000银元资助丈夫赴日留学。次年,她也前往东京,入读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最早一批留日中国女性。在日本,她与廖仲恺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秘密联络,学习使用手枪,为革命做准备。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她与丈夫回国,继续为民主事业奋斗。1924年,她在广州组织中国首次国际妇女节集会,倡导男女平等。1925年,廖仲恺被刺杀,她悲痛欲绝,却未退缩,继承丈夫遗志,活跃在革命前沿。她公开批评蒋介石的独裁,多次寄送女裙讽刺其懦弱。在抗日战争中,她通过卖画筹资,支持八路军和新四军,画作以梅花、猛兽为主题,寄托革命理想,深受敬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香港。何香凝因长期组织抗日活动,成为日军搜捕目标。中共南方局察觉危险,安排她撤离。她与友人刘亚子及其女儿、景普春母女等人化装成普通人,于1942年1月15日登上一艘简陋小船,从香港逃往广东东江地区。由于日军封锁,船只不得配备发动机,只能靠风力漂流,条件极为艰苦。 小船在海上漂泊8天,食物和水几乎耗尽,乘客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就在此时,一伙武装人员开枪拦截船只,船长和乘客以为遭遇海盗或日军巡逻队,陷入绝望。何香凝却展现出非凡的镇定,她站起身,指示船长向对方喊话,自报身份:“何香凝在船上,想劫就来吧!”她的声音坚定,透露出不屈的意志。 拦截者听到“何香凝”三字,态度骤变。他们是东江游击队,活跃于广东沿海,专门打击日军并保护撤离人员。游击队员登船核实身份,确认是何香凝后,立即转为恭敬。他们不仅未加为难,还从自己的船上取来干粮和清水,供船上人员使用。随后,游击队护送小船继续前行,确保他们安全抵达海丰县马宫港。 1941年东江游击队已发展到1500余人,在广九铁路西侧建立了大岭山和阳台山抗日根据地。12月香港沦陷后,他们派武工队进入港九地区,开展城市游击战,救援被困人士。何香凝的声望和抗战贡献,使游击队对她格外敬重。 抵达内地后,何香凝未曾停歇。她先后在海丰、兴宁、韶关等地辗转,靠卖画维持生计,同时联络抗战力量。1943年4月,她抵达桂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组织“文化界抗日工作协会”,通过演讲、展览和诗文活动,唤起民众抗日热情。她的画作成为筹资利器,一幅幅梅花和猛兽图寄托不屈精神,激励无数人。她还联络海外华侨,募集物资支持前线,为抗战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1943年秋,蒋介石试图拉拢她,送来巨额支票和邀请函,请她赴重庆。她断然拒绝,将支票退回,并在信封上题诗:“闲画聊以谋生计,不用令人罪孽钱。”此事在桂林传为佳话。1944年9月,桂林沦陷前,她携家人沿漓江漂流至昭平,担任当地抗日自卫工作顾问,继续推动抗战。 1945年抗战胜利后,何香凝选择留在大陆。1948年,她与李济深等人创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支持共产党的统一战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949-1954)、全国政协副主席(1954-1964)、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9-1972)、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1960-1972)等职。她积极推动妇女解放,担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倡导性别平等。 作为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她的艺术成就卓越。她的梅花、松树和猛兽画作被中国邮政选为邮票图案,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永久收藏其作品,展示她将艺术与革命结合的独特贡献。晚年,她虽年事已高,仍创作爱国主题画作,激励后人。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她的一生跨越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从反抗缠足的少女到革命先驱,再到新中国领导人,始终以国家为重。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传奇,更是无数爱国者奋斗的缩影。

0 阅读:0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