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狼狈逃窜至山西首富乔家,临行时,慈禧让乔家借她10万两,乔致庸扑

小史论过去 2025-05-16 19:47:23

1900年,慈禧狼狈逃窜至山西首富乔家,临行时,慈禧让乔家借她10万两,乔致庸扑通一声跪倒在地:“30万都行,但您得留下一样东西。”乔致庸细说要求,慈禧大笑:“这有何难?“ 1900年,清朝算是倒了大霉。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吓得带着光绪帝跑路,历史上管这叫“庚子西狩”。这一路逃得那叫一个狼狈,国库早就空了,带的银子花得差不多,到了山西祁县,人困马乏,啥都缺。她听说山西有个乔家,家里有钱得很,做票号、茶叶生意做到全国有名,财富堆成山。慈禧心想,这不就是个移动银行吗?得找他们帮忙。于是,她带着人马直奔乔家大院。 乔家不是一般人家。乔致庸是第五代掌门人,脑子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乔家从清朝中期靠票号发家,后来又搞茶叶、丝绸,钱多到数不过来。他不光会赚钱,还懂得怎么跟官府打交道。早些年太平天国闹乱子,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给清廷捐过钱,朝廷对他有点印象。慈禧逃到山西,找上乔家一点不意外,毕竟谁都知道乔家有钱又有门路。 慈禧在乔家大院住下后,歇了几天,终于摊牌了。她直接跟乔致庸说,朝廷缺钱,让乔家借10万两白银。这可不是小数目,那时候10万两能干啥?养一支军队都够了,或者买一大堆军火。清朝那会儿财政早崩了,慈禧逃出来带的钱花光了,只能靠地方有钱人接济。她这“借”是明面上的说法,其实谁都知道,这钱十有八九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乔致庸听完心里肯定打鼓。他不是傻子,明白慈禧现在是落难凤凰,借出去的钱多半收不回来。可他也清楚,这时候拒绝太后,后果不是他能扛得住的。清朝再不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慈禧一句话就能让乔家吃不了兜着走。怎么办?乔致庸得想个法子,既不得罪人,还得保住自家利益。 乔致庸没直接答应10万两,而是来了个大胆操作。他跪下说,10万两不够,30万两都行,但有个条件:慈禧得留点东西。这话一出,估计旁边人都懵了。慈禧倒是乐了,问他想要啥。乔致庸不慌不忙,说想让太后给个恩典,保乔家在山西的生意不受官府刁难。慈禧一听,觉得这要求简单得很,动动嘴就行,立马就答应了。 这事儿乍一看,乔致庸好像吃了大亏,30万两白银拿出去,就换一句空口承诺。但其实他精着呢。清末那会儿,商人地位低得很,地方官三天两头找茬,今天收税,明天查账,乔家有钱也架不住这么折腾。乔致庸要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家族生意能少点麻烦。慈禧的承诺等于一张护身符,有朝廷撑腰,地方官就不敢随便动乔家。这比拿回30万两银子值多了,毕竟乱世里钱好赚,安全不好买。 这笔交易对双方都有利。慈禧急着用钱,30万两白银到手,她能继续跑路,撑到西安再说。她给的承诺对她来说没啥成本,反正朝廷都这样了,管不了山西的事儿,答应乔致庸不过是顺水人情。而乔家呢,表面上看亏了30万两,但实际上保住了生意命脉。清末地方官员最怕朝廷,哪怕慈禧落魄了,她的话还是有点分量。乔家靠这“恩典”,在山西的地盘稳住了,后来的乱局里也没翻船。 至于慈禧到底留下了啥,史书里没写清楚具体东西。有人猜是手谕,有人说是口头承诺,反正不是啥值钱玩意儿。但从结果看,乔家没因为这30万两垮台,反而在清朝最后几年站稳了脚跟。慈禧拿了钱,1901年到了西安,签了《辛丑条约》,灰溜溜回北京接着当她的太后。 这事儿挺能说明清末那时候的乱象。慈禧管着清朝这么多年,花钱大手大脚,国库被她掏空了。八国联军一来,她啥招都没有,只能跑路,靠着地方商人救命。乔致庸这边呢,代表了晋商的精明。商人有钱,可没地位,官府随便就能收拾他们。乔家这次出手,既是没办法,也是给自己找条后路。他知道光有钱没用,得跟权力挂上钩,才能活得长久。 清朝那时候对外打不过洋人,对内又腐败得不行,朝廷和商人都过得提心吊胆。慈禧在乔家停留这几天,就是个小缩影。朝廷没钱了就压榨商人,商人没办法只能巴结朝廷,大家都在乱世里求一口饭吃。乔致庸这招,既保全了家族,也让慈禧过了难关,算是个双赢的买卖。 慈禧1908年死了,清朝也没撑几年。1911年辛亥革命一闹,中华民国起来了,清朝彻底完蛋。乔家在清朝没了以后,生意慢慢不行了,但好歹根基还在。乔家大院到现在还立在山西祁县,成了晋商文化的标志。回头看1900年的这场交易,乔致庸的算计确实帮家族多撑了几年,也给后人留下了点念想。

0 阅读:1330

评论列表

悍匪

悍匪

6
2025-05-17 06:40

该写写慈禧老甲鱼的坟是怎么被刨的,越仔细越好。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