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用计除了韩信后,刘邦加封萧何,并派五百名士兵卫队保护他,萧何在府内庆贺。突然有一个穿白衣服白鞋,叫召平的人前来吊丧。 萧何是沛郡丰邑人,生于公元前257年,家里没啥背景,靠着精通律法和小心谨慎在沛县当了个小官,管文书和狱讼,挺得县令信任。秦末乱起来,他跟着刘邦干革命,攻下咸阳后收拾秦朝的律令、地图这些宝贝,为汉朝开国打下了基础。楚汉战争时,他留在关中搞后勤,保障粮草,还举荐了韩信当大将,这可是扭转战局的大手笔。西汉建立后,他当上相国,被封为酂侯,制定了《九章律》,推黄老之术,还帮刘邦收拾了异姓诸侯王,把中央集权搞得稳稳当当。晚年辅佐汉惠帝,到前193年病逝,得了个“文终”的谥号,靠智慧和谨慎在乱世里混了个好结局。 韩信被萧何和吕后联手弄死后,刘邦表面上挺感激萧何的,给他加封了五千户食邑,还派了个都尉带五百士兵去“保护”他。这事儿听着挺风光,但细琢磨有点不对劲。五百士兵说是卫队,可谁家保护是派军队盯着啊?这分明是监视嘛。刘邦这人疑心重,韩信刚被干掉,他不可能不防着萧何,毕竟萧何功劳太大,位子太高,功高震主这帽子随时可能扣下来。萧何呢,当时没太往深处想,乐呵呵地觉得这是皇上给面子,就在相国府里大摆宴席,请亲朋好友来热闹热闹。 宴席正热闹的时候,召平来了。这家伙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隐居长安东边种瓜,日子过得低调。他穿着白衣白鞋,手里拿着香,跑来说是给萧何吊丧。这时候萧何正高兴着呢,哪来的丧事?召平却一脸严肃,说萧何功太高,位太重,刘邦赐邑派兵其实是猜忌他,再不小心点,大祸就来了。这话像一盆冷水泼下来,萧何听完有点懵,但也知道召平不是随便乱说的人。召平以前好歹也是侯爷,眼光毒得很,他这警告分量不轻。 召平走后,萧何冷静下来一想,觉得有道理。他地位这么高,刘邦又多疑,韩信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不能不防。于是第二天他就跑去朝里,把加封的食邑推了,还把家产捐出去充军资。这招挺聪明,既表了忠心,又让刘邦没理由再怀疑他。刘邦一看萧何这么识趣,心里高兴,疑心也少了几分。萧何这步棋走得稳,把危机化解得干干净净。 刘邦这人,心思深得很。韩信被除后,他一方面得赏萧何,毕竟人家立了大功;另一方面又怕萧何尾大不掉,所以加封是真,派兵监视也是真。这五百士兵表面上是保护,实际上是给萧何提个醒:别得意忘形,我盯着你呢。刘邦打了一手平衡牌,既安抚了功臣,又敲打了一下,免得萧何有啥别的心思。这招在汉初收拾功臣的时候挺常见,像后来的英布反叛,他还派人回京查萧何,可见疑心一直没断过。 召平跑来吊丧,不是没事找事,而是真看透了汉初的政治风向。他提醒萧何,功高震主从来不是啥好事,刘邦的心思不好猜,萧何得赶紧自保。这话不光是给萧何提个醒,也反映了当时权力斗争的残酷。召平自己隐居种瓜,日子过得清静,可见他早就看淡了这些事儿。他这警告,其实是点出了未来可能的危机:萧何要是不小心,下场可能比韩信还惨。 韩信的事儿过去后,刘邦对萧何的猜忌没完全消。汉高帝十一年,英布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去打仗,还老派人回长安打听萧何干啥呢。萧何一看这架势,知道得再低调点。他故意让手下在市井里强买田宅,搞得民怨沸腾,告状的文书都堆到刘邦那儿去了。刘邦一看,乐了,心想萧何这家伙也有贪小便宜的时候,估计没啥大野心,就不再盯着他了。后来萧何还建议把上林苑的荒地分给百姓种,这回刘邦火了,觉得他收买人心,直接把他扔进大狱。不过没几天,刘邦念旧情又放了他。萧何出来后老老实实谢恩,从此更小心了。 刘邦死后,汉惠帝上台,萧何还是相国,干得挺用心,还推荐了曹参接班。前193年,他病死,活了七十多岁,得了“文终”的谥号。召平呢,回了田园继续种瓜,史书没多记他后来的事儿。萧何靠着脑子和谨慎,在乱世里保住了命,还给汉朝立了大功,名声传了下来。他这辈子,既是汉朝开国的功臣,也是权力斗争里的 survivor。 萧何这事儿,挺能让人琢磨的。他聪明、会办事,可在刘邦眼里,功劳越大越危险。召平那句吊丧的话,像个警钟,提醒他别得意忘形。刘邦呢,疑心重,但也不傻,知道不能随便动萧何。这三个人,脑子一个比一个活,斗来斗去,反映了权力这东西有多复杂。萧何保住命,可名声和良心多少有点折损,权力游戏里,谁也别想全身而退。
萧何用计除了韩信后,刘邦加封萧何,并派五百名士兵卫队保护他,萧何在府内庆贺。突然
小史论过去
2025-07-04 15:32: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