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胜防!”安徽池州,一六旬老人接到陌生电话,对方声称她在网上开通直播权限,每月要扣款2200元,老人一听就急了,要取消权限,之后老人在对方的指导下,一步步操作,没想到,4小时后,她3张银行卡内的18万元不翼而飞了,网友:不管什么样的诈骗方式最终都要点链接! 2025年5月10日上午9点,安徽池州秋浦花园小区,62岁的李凤兰坐在紫藤花架下刷短视频,手机屏幕映着广场舞教学,她跟着比划手势,鬓角的白发被晨风吹得微乱。 裤兜里的老年机突然震动起来,来电显示"XX官方客服",这个再普通不过的上午,就此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故事始于一通精心设计的电话,电话那头的"陈工"操着带粤式口音的普通话,准确说出李凤兰的姓名、身份证号,甚至上周她浏览的"广场舞服装"商品链接:"李阿姨,您昨天在XX开通了直播权限,系统默认绑定了自动扣款,每月2200元。" 老人慌忙关掉视频:"我没开直播啊,怎么会扣这么多钱?" 对方的语气立刻转为焦急:"您可能误触了开通按钮,现在有两种解决方案:要么缴纳3万元违约金关闭权限,要么按我的指导绑定银行卡验证身份,就能取消扣款。" 李凤兰攥紧手机,想起上个月社区发的反诈手册,但对方能说出她孙子的名字和居住小区,让她打消了疑虑。 接下来的四小时是一场精密的心理操控,"陈工"指导她将三张银行卡的18万元积蓄转入"安全账户",借口是"系统升级需要资金流水认证"。 当手机屏幕突然黑屏,对方解释"正在清除扣费程序",并要求她配合人脸识别——这个在社区学会的医保码认证流程,此刻成了打开钱袋的钥匙。 下午2点,当李凤兰颤抖着输入密码查询余额时,账户里只剩12.5元,转账记录显示资金已分50笔汇入陌生账户。 报警时的场景令人心酸,李凤兰攥着皱巴巴的存折,声音哽咽:"这是老头子走前攒的养老钱,准备给孙子买学区房的..." 池州市反诈中心立即启动紧急止付,却发现资金已通过虚拟货币平台洗钱,流向广东湛江。 监控显示,最后一笔取现发生在麻章区某ATM机,嫌疑人戴着头盔,仅露出手腕的"招财猫"刺青。 案件转机出现在5月12日凌晨,警方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了藏身城中村的"话术工厂"。 破门而入时,主犯王某正在电脑前修改诈骗剧本,屏幕上赫然显示着李凤兰的人脸识别截图。 搜查发现,该团伙掌握着2000条老年人信息,包括病史、子女工作单位甚至广场舞队伍名称——这些数据来自某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信息泄露。 这起事件与2023年江苏南通的"医保电子凭证诈骗案"形成冷峻对照,当时诈骗团伙伪装成医保中心,以"账户异常"为由引导老人下载木马程序,3天内骗取56位老人共计200万元。 两案共同暴露诈骗分子的"精准制导"策略: 1、信息精准匹配: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老年人浏览记录、家庭关系等隐私信息,营造"官方可信"形象; 2、紧急情境制造:利用"扣款""违约金"等话术制造恐慌,打断受害者理性思考; 3、技术接口利用:借助人脸识别、屏幕共享等新技术,将老年人熟悉的便民功能转化为犯罪工具。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针对60岁以上群体的诈骗案中,"客服类诈骗"占比达41%,且因资金转移迅速,追回成功率不足23%。 从法律层面看,本案涉及多重犯罪构成: 1、诈骗罪(《刑法》第266条),犯罪团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直播扣款"事实,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涉案金额18万元已达"数额巨大"标准(安徽量刑标准5万元以上),可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第253条之一),警方在嫌疑人电脑中查获2000条公民个人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属于"情节严重",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法》第287条之二),团伙使用的虚拟货币平台、洗钱账户提供者,若明知他人实施诈骗仍提供技术支持,可能构成帮信罪,最高可处3年有期徒刑。 经警方追赃,18万元中有12万元被冻结在虚拟货币账户,剩余6万元因洗钱链条过长仍在追查。 李凤兰的遭遇,是数字时代老年人困境的缩影,当诈骗分子将黑手伸向广场舞爱好者、短视频用户,他们利用的不仅是技术鸿沟,更是老年人对"官方""客服"的天然信任。 法律的严惩虽能震慑犯罪,却无法填补认知落差——社区反诈宣传、家属陪伴指导、平台信息保护,才是抵御诈骗的多重防线。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AHTV第一时间
郑州,男子和另外20多位摊贩每个月都会上交一条芙蓉王香烟给另一个摊贩。对方称会把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