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台湾老兵携妻女回家看望原配妻子,原配妻子在看到老兵以后直接打开大门说:“你走吧,我没什么跟你说的。” 站在山东聊城这座老宅的门前,69岁的刘金娥静静地望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1988年的春风吹拂着她花白的头发,岁月的沧桑爬满了她的脸庞。五十年,整整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青春少女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妇,也足以让记忆变得模糊不清。 "等了你50年,你咋才回来呢?这回还走吗?"刘金娥平静地问道,眼神中既没有怨恨,也没有喜悦,只有一种看透世事的淡然。 蔡国栋站在她面前,身边是他的台湾妻子和女儿。他低着头,不敢直视刘金娥的眼睛,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也已是白发苍苍,时光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从容。 这一幕,是五十年漫长等待后的重逢,却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平静。 回溯到1934年,十八岁的刘金娥被父母指婚给了只有十五岁的蔡保光(后改名蔡国栋)。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再寻常不过。蔡家看中了刘金娥的勤劳贤惠,而刘家则看中了蔡家儿子的聪明好学。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童话故事那般美好。刘金娥没有读过书,保守又内敛,而蔡国栋心里装满了读书考大学的梦想。两人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蔡国栋大多数时间都埋头于书本中,绝少跟刘金娥交流。 "只把她当大姐姐看。"这是蔡国栋后来的回忆。 也许正是这份疏离,使得他们婚后始终没有孩子,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极不寻常的。蔡国栋的父母多次催促,可年轻的蔡国栋心里根本没有为人父的打算,他一门心思都在书上。 1937年,蔡国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足以骄傲的大事。父母喜不自胜,就连不善言辞的刘金娥心里也满是欣慰,尽管她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离别的那天,蔡国栋简单嘱咐了父母几句,便兴冲冲地背上行囊,踏上了南京的求学之路。他没有多看刘金娥一眼,也没有对她说一句话。那时的他,大概已经在心里告别了这段并不甘愿的婚姻。 谁曾想,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战争的阴云很快笼罩了中国,侵华日军逼近南京,蔡国栋随学校转移至重庆。山东沦为沦陷区,与家乡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在那个没有电话、互联网的年代,失联意味着真正的杳无音信。 而在故乡,刘金娥依然坚守着这个家。公婆年迈,需要照顾;农活繁重,没有歇息的时候。邻里亲友都劝她:"都这么多年了,人家肯定凶多吉少,你还年轻,别耽误了自己。" 可刘金娥始终没有改嫁。在她的心里,既然嫁给了蔡家,就是蔡家的人,无论发生什么,她都要尽到一个儿媳的责任。 在刘金娥孤独等待的同时,大洋彼岸的蔡国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1948年,已经成为空军的蔡国栋在战乱中结识了一位知识女性,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结婚。此时的蔡国栋早已改名换姓,从蔡保光变成了蔡国栋,他从未向新婚妻子提起过自己在山东老家还有一位等待的妻子。 其实,蔡国栋并非没有想过回家。婚后不久,他曾申请请假准备回乡,一是看望父母和家人,二是如果刘金娥还在等他,就把自己已经再婚的事实告诉她,让她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他收拾行囊准备出发的前夕,撤往台湾的命令突然到来,他只能带着新婚妻子匆匆前往台湾。 落地台湾后,蔡国栋的生活渐渐安定。妻子先后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抚育子女上,试图以此麻痹自己日益强烈的思乡之情。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却越发强烈。他常常在深夜独自叹息流泪,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那个被他遗忘在角落的婚姻。 "爸爸,别难过,将来一定会有机会回家乡看亲人的。"女儿蔡怡看到父亲的痛苦,总是这样安慰他。蔡国栋听后虽然欣慰,但心中却有着更深的担忧——他害怕自己之前结过婚的秘密被发现。 命运总是不按常理出牌。1979年,蔡怡前往美国留学,在那里结识了许多朋友。出于对父亲思乡之情的理解,她托这些朋友帮忙打听父亲老家的情况。令她震惊的是,她很快收到了回信,而信中的内容却让她大吃一惊——原来父亲早已成婚,而且那位名叫刘金娥的原配妻子一直在老家等待着他的归来。 蔡怡面对这个家族秘密十分纠结。一方面,她害怕母亲知道后会受不了这个打击;另一方面,她也不希望父亲失去与家乡亲人团聚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先向父亲求证。 当蔡怡小心翼翼地询问父亲这件事是否属实时,蔡国栋老泪纵横,愧疚地承认了一切。不久之后,台湾的妻子也得知了真相,得知自己被欺骗了几十年,她几乎昏厥过去。 唯一让蔡国栋稍感欣慰的是,他得知自己的父母还健在,姐姐和妹妹们也都已嫁人成家。而让他最为愧疚的是,原来刘金娥这些年一直替他照顾着父母,尽着儿媳的责任。 1987年,台湾终于开放了探亲政策,蔡国栋第一时间提出了申请。对于是否回老家探亲这件事,蔡国栋的台湾妻子心情极为复杂。经过女儿的再三劝说和蔡国栋的保证,妻子最终同意陪同前往。
脸都不要了!近日,江苏,一女子20多年前和丈夫离婚后,三个孩子就跟着男方生活,期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