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小战士,竟把他们一群人耍的团团转! 5月的朝鲜战场硝烟弥漫,志愿军第15军44师130团2连通讯兵常同茂正跟随部队执行穿插任务,这个刚满17岁的小伙身形瘦小,军装下藏着母亲缝制的粗布鞋,腰间别着四颗边区造手榴弹。 谁也没想到,这个连队里最年轻的战士即将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大水洞林区山高林密,美2师38团的三千多名士兵早已在此布防,这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王牌部队装备精良,正悠闲地抽着骆驼牌香烟等待猎物。 当二连百余名战士摸黑闯入敌军腹地时,美军阵地上突然亮起刺眼的照明弹,刹那间机枪喷吐火舌,迫击炮弹在松树林里炸开,碗口粗的树干被拦腰削断。 常同茂跟着班长往山腰冲锋时,眼角瞥见连长被三个美军扑倒,他刚要转身营救,后脑勺却挨了枪托重重一击。 两个身高近两米的美军大兵用电话线把常同茂捆成粽子,嘴里叽里咕噜说着他听不懂的英语。 借着月光能看清这两人领章上绣着"第38步兵团"字样,常同茂想起战前教育课上指导员说过:"碰上这个部队要格外小心,他们在太平洋战场吃过日本人的苦头,专爱虐待俘虏。" 果然,其中一人掏出匕首在他脸上比划,冰凉的刀锋在颧骨上划出血痕,常同茂装作害怕缩成一团,暗地里却用指甲抠着电话线的结扣。 押送队伍走到半山腰的桦树林时,美军士兵停下来抽烟歇脚,常同茂被拴在树桩上,闻到浓重的机油味——二十米外停着三辆敞篷吉普,车斗里堆满弹药箱。 看守他的大兵解开裤腰带正要方便,忽然听见身后"喀嚓"轻响,回头只见少年像泥鳅般滑出松脱的绳套,手里攥着冒烟的手榴弹。 两声爆炸掀翻两顶钢盔,常同茂抓起沾血的M1卡宾枪,猫腰钻进灌木丛。 枪声在三个方向同时炸响,常同茂摸到山坳处,发现七名受伤战友正往岩石缝里钻。 卫生员小李肋骨被打断两根,说话时嘴里冒着血沫:"主峰...三排还在主峰..."常同茂撕开急救包给他包扎,忽然听见山坡上传来皮靴踩碎枯枝的响动。 二十多个黑影分成两股包抄过来,钢盔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 常同茂抓起两颗手雷甩向左翼,转身又朝右翼打光半匣子弹,美军误以为遭遇伏击,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2火焰喷射器同时开火。 左边山坡的机枪手被喷涌的烈焰吞没,右边冲锋的士兵被自己人的子弹撂倒四个,趁着两股敌军混战,常同茂背起昏迷的伤员,带着其他人钻进半山腰的矿洞。 这个废弃铁矿洞成了临时救护所,常同茂用刺刀撬开美军罐头,把压缩饼干煮成糊糊喂伤员。 拂晓时分他再次摸出山洞,贴着弹坑边缘往主峰移动,半路上撞见五个美军正围着无线电发报机吃早餐,常同茂屏住呼吸数了数:两挺M1919机枪架在制高点,三个帐篷围着指挥车,天线杆上飘着星条旗。 通讯兵出身的他立刻认出这是营级指挥所,常同茂从尸体堆里翻出七颗MK2手雷,用绑腿布捆成集束炸弹。 第一颗手雷炸塌天线杆时,帐篷里冲出来的军官还没系好皮带,接二连三的爆炸掀翻指挥车,燃烧的密码本在空中翻飞,常同茂像猎豹般窜进战壕,顺手抄起装满手雷的弹药箱。 接下来的五小时,这个单薄的身影在美军阵地来回穿梭,他炸塌五座地堡的射击孔,用缴获的火焰喷射器清理坑道。 最惊险的是在溪谷遭遇巡逻队,常同茂把空罐头盒串成诡雷阵,炸得美军以为遭遇炮火覆盖。 等到夕阳西下时,他带着三十四名伤员和七个俘虏返回主峰,衣襟上的血渍已经板结成硬块。 战后统计显示,这个17岁少年单枪匹马击毙37名敌军,摧毁的武器装备足够武装两个排,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等功时这样评价:"常同茂同志将通讯兵的战场感知能力与单兵作战技巧完美结合,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罕见的孤胆作战范例。" 如今在大水洞战斗遗址,还能找到半截焦黑的电台支架,导游会告诉游客,那个带着年轻士兵,曾在这里改写了一场战役的结局。 纪念馆玻璃柜里陈列着常同茂的立功证书,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依然清晰:"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灵活运用战术克敌制胜。" 这些褪色的墨迹,永远凝固着1951年春天那个改变历史的夜晚。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常同茂
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
猫猫背茹茹
2025-05-13 16:02: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