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排长见日军人数太多,就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士却没有听到:“排长,鬼子来了,还打不打呀?” 1945 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阶段。八路军战士们在公路上设伏,准备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小战士赵友金也在伏击队伍中,不过他现在既兴奋又紧张。
赵友金年纪不大,1944年才加入抗战队伍,最开始他表现得很兴奋,并说他一个人就能对付好几个鬼子。
当时的话逗得大伙哈哈大笑,人们都把他当孩子,并不在意,赵友金的想法是好的,可是打鬼子哪有那么容易。
刚加入队伍时,排长没有第一时间给他发枪,理由很充分。第一,当时排里的枪支不足,没有多余的枪给他。第二,赵友金刚刚加入队伍,根本没有作战经验,给了他枪也未必能使唤。
可是赵友金嚷嚷着向排长要枪,排长跟他说明理由也不听,最后没办法,排长只能告诉他,等下次打鬼子缴获了枪就给他。
当然,排长也不是什么都没给他,别的战士各自手里有枪,赵友金手里是一把大砍刀。
很快,赵友金入伍后的第一次战斗就来了,当时排长奉命截击一伙鬼子,由于是伏击,鬼子根本没有什么招架就开始跑。
赵友金提着大砍刀一路追上去,一刀便解决了一个鬼子,当时排长和其他战士都很震惊。
那个时候的战争本质上就是杀人,对于一个年轻战士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排长也信守承诺,发了他一支枪。
这下成了赵友金的宝贝,他爱不释手,每天做着打枪的姿势,幻想有一天成为神枪手,上阵杀敌。
可是,他的第二场战斗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次他手里拿着枪,而不是大砍刀,可是真到了战场上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开枪。
最后虽然取得战斗胜利,可是赵友金还是被排长批评了,他感觉很委屈,也很自责,真正有了枪却没了开枪的胆子,他暗暗发誓,下一次战斗一定开枪打死几个鬼子。
这样的机会没让他等太久。
这天天不亮,赵友金还在睡梦中,身边战士便急忙把他叫起来,原来排长得到消息,有一小股鬼子就要经过他们驻守的村子,上级命令他们前去伏击。
到了雪耻的关头,赵友金特别兴奋,走在队伍最前头。到了伏击地点,他们趴在一个小山坡上,下面就是鬼子经过的公路。
战士们趴在那里一动不动,也不知道鬼子什么时候经过,看着神色紧张的赵友金排长打趣道“赵友金,这次战斗你总能开枪了吧!”
“排长,你放心,这次我要不开枪打死几个鬼子,回去你就处分我!”
赵友金打了包票,排长自然愿意看他的表现。
中午时分,天突然阴了下来,零星地飘着雪花,战士们还趴在那里等待伏击,鬼子还是没有出现,有的战士低声说话。
这时,远处公路上尘烟滚滚,看样子鬼子来了,排长打断战士们说话,准备进入战斗,赵友金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
等鬼子离近了,排长才看见,这群鬼子数量很多,并不是情报上的一小股,如果开战,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己方肯可能吃大亏,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从长计议,排长决定暂时撤退。
命令下达,战士们有序撤退,可是紧张的赵友金根本就没听到,大部队也没有注意到他,也就是说伏击地点就剩他一个人。
看着鬼子越来越近,赵友金紧紧盯着鬼子,就等着排长下命令,可是迟迟听不到开火的命令。
“排长,鬼子来了,还打不打呀!”赵友金出口问道,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寒风,原来排长他们都撤走了,他没有听到命令。
即便如此,赵友金并不打算放弃这次机会,就算他一个人也要打鬼子,哪怕付出生命。
砰的一声,赵友金开枪了,鬼子也被突然的枪声打蒙了,那时候战争到了最后阶段,鬼子早已是惊弓之鸟,怕被伏击,象征性地开了两枪跑了。
随后赵友金追上大部队,排长这才知道他没有跟上队伍,而赵友金也把自己打鬼子的事说了出来,排长夸他勇敢,随后他的事迹也传开了。
从那时开始,赵友金更有信心了,屡次在战斗中都有突出表现,他也一步一步从普通士兵晋升军官,他的枪法也在实战中大有长进,成了有名的神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