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老舍妻子带着三个孩子远涉千里赶到重庆,老舍听到妻子来了,惊得手里的筷子都掉了,他害怕事情暴露,因为他背着妻子在和另一个女人同居,他把妻子安排在别的地方住了20天。而这个同居的女人,也间接导致了他的投湖。
1930年,老舍已经31岁了,他母亲为他的婚事急得有时候睡不好觉。那时,胡絜青也已26岁,“老姑娘”了,她母亲比老舍母亲还急。她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真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
于是,为了女儿的婚姻大事,胡母托胡絜青的好友罗常培帮忙物色一下人选。刚好,罗常培心中还真有个人选,那便是自己的好兄弟老舍。
当时的老舍已经从英国回国,并发表了多篇作品,在中国文学界有了一定的名气,他正好住在北师大附近。
在罗常培的安排下,胡絜青作为北师大文艺社团“真社”的骨干,受命前去邀请老舍来校讲演。
这其实是一场特别的相亲,安排好的邂逅。不过,两人对彼此的动心可不是计划好的,而是无意识的。
见面以后,胡絜青回到家后,母亲问她对老舍的感觉如何,她支吾着回答“还行”。
老舍回到家中,母亲也问他对胡家姑娘的感觉如何;他也成了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应付着回答“不错”。
之后罗常培又组织过几次聚会后,老舍的寒假也即将结束,他又要离开北平了,他心里感到了对胡絜青的留恋。
于是,他斗胆给胡絜青胡写了封信,挑明了自己的心思,这和胡絜青的心思不谋而合,所以她马上回了信,老舍收到信后也是欣喜若狂。
1931年,老舍和胡絜青自由恋爱顺利结婚,两人结婚时,老舍对妻子约法三章:
胡絜青要能吃得了苦,能吃得了窝窝头,如果想要天天坐汽车,那么就别来找他。
婚后要刻苦,并学一门技术。
婚后二人不许吵架,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商量解决,和睦生活。
这“约法三章”胡絜青都同意了,同时她也看出了老舍对于这段感情和婚姻的看重。
婚后,老舍想要去给全国各地的学生讲授文学,胡絜青也跟着老舍在各地来回跑。
后来在生了三个孩子以后,抗战时期来了,当时老舍在北平的母亲也处于危险之中,此时老舍想要去武汉支援他们的工作,胡絜青就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北平,照顾他年迈的母亲。
在武汉,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也是在武汉,老舍遇见了那个点燃他内心激起的人。
她叫赵清阁,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她是老舍的秘书,经常表达出对老舍的爱慕之情,两人甚至还住在了一起。成为众人眼中名正言顺的夫妻。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老舍的事情,最后是被老舍的朋友捅到胡絜青那里。
1942年秋天,得知消息的胡絜青第一时间,她没有大发雷霆,因为有之前的约法三章。
胡絜青处理完婆婆后事以后,她忍着悲切、委屈与愤怒的心情,领着三个孩子来到了重庆。
历经3个多月,胡絜青才赶到重庆。她这一路带着三个孩子胆战心惊,而在重庆的老舍却沉浸在风花雪月中。
1943年11月,当老舍听到妻子来到了重庆,他十分惊讶,抓筷子的手在颤抖,因为他似乎一直没有考虑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
当时的老舍,既没有马上去接胡絜青母子,也没有让胡絜青母子几人马上过来。
最后,当胡絜青母子历经十多天在别处住,再到北碚之后,此时的赵清阁也已经搬了家。
之后,老舍去上海追赵清阁了,而胡絜青也随后“追”了过去……
赵清阁与老舍在上海见了面之后,送走了老舍,并用八个字结束和概括了这段恋情:“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老舍和赵清阁的这段感情,就此画上句号。
1948年,在美国讲学的老舍给赵清阁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他已经买好房子,要赵清阁和他一起度过。
对于老舍的想法,赵清阁回以冷静和理智,她拒绝了。
因为赵清阁的自律和坚持,老舍最终回归了家庭,但是他和胡絜青的感情却产生了无法修复的裂痕。
后来据老舍的好友回忆,文革中老舍遭到了批斗和毒打。甚至胡絜青也跟着添油加醋,写大字报告发老舍的婚外恋。一无所有的老舍悲痛欲绝,1966年8月,老舍纵身一跳,在太平湖了去了自己的一生。
这段三个人的爱恨情仇,最终以悲剧收场,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不知是老舍的纠结、胡絜青的执着,还是赵清阁的决绝。
老舍为了婚姻,斩断情丝,赵清阁因为爱情,错失了婚姻。
或许于老舍而言,胡絜青便是“红玫瑰”,而赵清阁就是那“白月光”。
爱情里的抉择,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考验,我们讲究“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可是在绵延不断的生活中,总是有突如其来的人闯进我们的生活,在平静的心海上激起一层浪花。
感情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有人视之为游戏,随意东抛西洒;有人视之为生命,既然真的爱过就真是一生。
或许文人的感情都太丰富,也有乱世经常分离的原因在里面。但无论如何,如果一个人一辈有一个“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人,那定是很大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