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暴跌!嘲讽小米的保时捷正在加速崩盘,从月入9亿到无人问津
江湖传言,保时捷车主踩油门的姿势都带着三分优雅,可如今这优雅似乎被国产电动车的“加速推背感”撞得稀碎。
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暴跌42%,直接上演“膝盖斩”,9471辆的成绩单连隔壁新势力周末团建订单量都比不过。
曾经的豪车之王愣是被国产平替们逼成了“过气顶流”,连CEO奥博穆都忍不住感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速度,比特斯拉的零百加速还猛”。
遥想2021年,保时捷在华年销量9.57万辆,全球每卖出三台保时捷就有一台进了中国车库,那场面堪称“钞能力”大型秀场。
可谁能想到,今天的保时捷不仅被国产电车用“价格屠刀”砍到怀疑人生,连自家引以为傲的燃油车基本盘也被国产新势力“偷家”:极氪001 FR和小米SU7 Ultra这对“卧龙凤雏”,一边喊着“高端配置白菜价”,一边把保时捷的智能座舱对比成了“诺基亚时代的贪吃蛇”。
更扎心的是,保时捷电动车卖一辆亏一辆,充电效率还被吐槽“不如手机快充”,网友调侃“这哪是造车,分明是给电网做慈善”。
面对翻车,保时捷的反应堪称倔强青铜:别人降价求生,它偏要“利润至上”;别人狂卷智能化,它转头给911出复古限量版,试图用“情怀滤镜”挽尊。
可惜消费者早已看透套路。
当国产电车把自动驾驶玩成“老司机代驾”,保时捷的ADAS系统却还在“科目二倒车入库”阶段徘徊。
更魔幻的是,保时捷一边裁员关店搞“断臂求生”,一边宣布延长燃油车寿命,这波操作被戏称为“嘴上喊着电动化,身体诚实地抱紧内燃机”。
其实保时捷不是没努力过,Macan EV和718纯电版也算诚意之作,奈何成本居高不下,定价直接对标一线学区房。反观国产阵营,30万价位就能买到激光雷达+城市NOA+800V快充的“六边形战士”,年轻人直呼“保时捷的标再香,也香不过钱包里的余额啊”。
另外,中国市场的内卷早已突破物理定律,你永远猜不到明天哪个品牌会突然掏出“王炸”配置,而保时捷的迭代速度却像极了微信更新——三年憋个大招,用户一看“就这”。
当然,保时捷也没打算“躺平认嘲”。
最近,保时捷疯狂向中国科技公司递秋波:拉拢地平线搞智驾研发,挖角奔驰高管搞本土化,甚至扬言“中国用户的需求就是技术风向标”。
但问题来了,当一家德国老牌车企开始用“海底捞式服务”讨好消费者,到底是觉醒还是妥协?
有趣的是,北美市场此时成了保时捷的“救命稻草”,一季度销量逆袭增长37%,妥妥的“东方不亮西方亮”。
可,北美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热情远不及中国,保时捷在那里卖得动燃油车,本质上是对舒适区的路径依赖。反观中国市场,电动化已是不可逆的洪流,保时捷若继续“既要又要还要”,迟早被卷成时代的眼泪。
说到底,这场销量崩塌不仅是保时捷的危机,更是传统豪华品牌集体焦虑的缩影。当BBA都在降价换量,保时捷却坚持傲娇人设,结果利润率从18%暴跌至14.1%,净利润缩水三成,而国产阵营的崛起,恰恰印证了那个互联网经典梗: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同行,可能是跨界玩家。
未来的保时捷能否逆风翻盘,或许答案藏在两个细节里:一是它开始悄悄缩减在华门店,从150家砍到100家,从奶茶店密度降级为爱马仕专卖店;二是奥博穆强调“商业模式核心是高盈利,而非销量”,这flag立得,让人不禁想起罗永浩的名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但彪悍的销量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