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唐生智认为南京高大的城墙,可以阻挡日军爬上来,就是炮轰也不怕。但是,日军出动了150毫米和240毫米重型大炮。一共发射1600发150和240重炮炮弹轰开南京城墙。 南京保卫战是抗战史上让人揪心的一仗。1937年12月,日军从上海一路杀过来,直奔南京。当时的国都南京,人口密集,战略位置关键,守住它成了国民政府的头等大事。唐生智临危受命,带着十几万国军守城。他看中了南京的城墙,这东西修了好几百年,又高又厚,古代打仗靠它挡过不少敌人。他觉得,日军再厉害,爬不上来,炮轰也未必能怎么样。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记重击。 日军那时候装备先进,火力不是盖的。他们没打算靠步兵硬爬,而是直接调来重型火炮。150毫米的榴弹炮,240毫米的巨型加农炮,这些大家伙威力惊人。一炮下去,城墙的砖石就得抖三抖。更别提他们准备了1600发炮弹,摆明了要用火力把南京砸开。唐生智这边呢,守军虽然人数不少,但武器装备差得远,炮兵力量薄弱,基本没法还击,只能被动挨打。 12月9日,日军开始猛轰。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在城墙上,光华门、中华门这些关键点最先遭殃。150毫米炮弹能炸出好几米宽的缺口,240毫米炮弹更狠,一发下去,整个墙体都得塌半边。守军想修都修不过来,城墙很快就千疮百孔。唐生智原先的想法是依托城墙打防御战,可这时候才发现,现代战争不是古代那套,城墙再高再厚,也挡不住工业化的重炮。 守军拼了命抵抗,但情况越来越糟。日军炮击不光毁了城墙,还把士气轰得七零八落。士兵们看着工事塌了,伤亡猛增,心里都慌了。唐生智在指挥部坐不住了,他本来想着死守南京,给全国人民提口气,可眼前的局面让他有点懵。12月12日,光华门失守,日军从缺口涌进来,南京的外围防线彻底崩了。唐生智这才下令撤退,可已经晚了,大部分部队乱成一团,根本撤不下来。 南京失守的过程,其实能看出不少问题。唐生智的战略有他的道理,南京是国都,不能不守,城墙也确实是天然屏障。可他低估了日军的火力,也没准备好应对重炮的预案。守军训练不足,装备落后,指挥上也乱糟糟,这些都让局势雪上加霜。有人说他爱国,想拼一把,可也有人说他太固执,没看清形势,硬守只会白白送命。 这场仗打下来,南京城墙被轰得面目全非。1600发炮弹不是虚张声势,每一发都实打实砸在守军的希望上。日军13日进城,接下来的惨剧就不用多说了。那几十万军民的命,就这么没了。唐生智后来跑了,留下个烂摊子,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直争来争去。他不是没胆子,临阵脱逃之前也真想守,可光有心没招儿,终究挡不住日军的重炮。 回过头看,南京保卫战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还暴露了当时国军的短板。装备不行,训练不行,指挥也不行,连情报都跟不上。日军重炮一出,谁都看得出城墙守不住,可唐生智硬是没撤。有人说他该早点跑,别让部队全搭进去;也有人觉得,他要不守,南京丢得更快。甭管咋说,这仗打得憋屈,教训也够深。 历史这东西,说起来容易,可真到那会儿,谁能拍胸脯说自己做得更好?南京保卫战留下的,不光是城墙的碎片,还有一堆值得琢磨的问题。唐生智的信心,日军的重炮,国军的挣扎,这些拼一块儿,才是这场仗的全貌。咱现在看历史,不是为了骂谁捧谁,而是得明白,啥叫真打不过,啥叫得长记性。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认为南京高大的城墙,可以阻挡日军爬上来,就是炮轰也不怕。但是,
胜晨聊历史故事
2025-05-08 15:32:09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