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

胜晨聊历史故事 2025-05-08 15:32:10

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人。父母当场翻脸不同意,未曾想男人直接辞职为爱来到北京。结婚后,男人做了31年家务,他觉得陈薇做家务就是屈才!   陈薇和麻一铭的故事,得从1989年说起。那年,她22岁,刚从浙大化学工程系毕业,被保送清华读生物化工硕士。麻一铭呢,比她大12岁,生于1954年,山东莱西人,家里是普通农民出身。他大学毕业后在青岛一家葡萄酒厂混得不错,干到办公室主任,算得上稳定体面。两人就是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个站着看书,一个让座帮忙,就这么聊上了。从那以后,麻一铭三天两头往北京跑,俩人感情升温快得像坐了火箭。   可这恋爱谈得一点不顺。12岁的年龄差听着就吓人,陈薇还是个高材生,麻一铭却是个普通本科毕业的厂里职工。陈薇爸妈是浙江兰溪的书香人家,哪看得上这个“老男人”,觉得他配不上自己闺女,怕以后日子过不下去。麻一铭家里也没啥支持,兄弟姐妹多,爹妈忙着种地,哪顾得上他谈恋爱的事儿。可麻一铭不信邪,干脆辞了青岛的工作,拎着行李就来了北京,租了个小破屋,非要证明自己不是玩玩而已。 1992年,两人结了婚。婚礼简单得不行,就在麻一铭租的小屋里摆了几桌,亲戚朋友凑热闹祝福一下就算完事。婚后,麻一铭就定了调子:家务他全包,陈薇专心搞科研。他觉得陈薇脑子那么好使,天天围着锅碗瓢盆转太浪费了。这想法听着挺接地气,但干起来可不轻松。每天早上他先起来煮粥,中午买菜做饭,晚上等陈薇回来再热菜收拾,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 1998年,儿子麻恩浩出生,陈薇满月就回了实验室。麻一铭一个人带娃,喂奶换尿布哄睡觉,全程没喊过累。陈薇忙起来经常出差,他就在家守着,啥事都自己扛。2003年非典那会儿,陈薇冲到抗疫一线,麻一铭在家带着4岁的小孩,天天盯着电话,生怕她出啥事。2014年埃博拉疫情,她又带队去非洲,麻一铭还是老样子,帮她收拾行李,送她出门,连抱怨都没一句。   说起来,麻一铭干家务可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31年。2020年新冠疫情,陈薇大年初二就去了武汉,他还是默默收拾东西,把她送走。家里大到洗衣做饭,小到叠衣服挤牙膏,全是他一手操持。陈薇忙科研忙得脚不沾地,他却觉得这分工理所当然。她出差多,他还兼着司机、跑腿的活儿,帮她团队买东西,替她应酬,连同事都叫他“政委”。 这31年,麻一铭没啥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他硬是把家撑起来了。陈薇自己也说过,麻一铭就是她的一部分,没他撑着,她哪有心思搞研究。他从不觉得自己牺牲啥,反而觉得陈薇干大事才是正经事。俩人感情也好得不行,出差时电话短信不断,下了班手牵手回家,跟谈恋爱那会儿没啥两样。 陈薇的科研成绩,那真是杠杠的。2003年,她带团队搞出“重组人干扰素ω”,帮着抗非典立了大功。2014年,埃博拉疫苗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她又是领头人,直接填了国际空白。2020年新冠疫情,她带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成了第一个上临床的疫苗,接种量超17亿剂次。同年9月,她拿下“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奖章,站在台上那叫一个风光。   这些成就背后,麻一铭的付出少不了。陈薇忙起来几天不回家是常事,他从不拖后腿。她熬夜搞实验,他在家做好饭等着;她出国抗疫,他守着家祈祷她平安。儿子麻恩浩也受爸妈影响,长大后干起了志愿者,跟着陈薇一起上战场。这一家子,真是一条心往科研上使劲。   陈薇和麻一铭这对儿,乍一看挺不搭。年龄差那么大,学历背景也不一样,当初谁也没看好。可31年下来,他们硬是用行动证明,爱情不只是风花雪月,更是互相撑着往前走。麻一铭辞职来北京也好,31年干家务也罢,说白了就是觉得陈薇值得。他没啥大抱负,但愿意把她的抱负当成自己的事儿。陈薇呢,也没辜负这份支持,科研路上越走越远。   这故事听着挺暖,但也让人琢磨。麻一铭这样的男人,现在不好找了吧?为了爱人放弃自己的事业,甘心在家当“后勤”,这得有多大的心胸?反过来,陈薇要是没麻一铭撑着,能不能走到今天这步?俩人这模式,搁现在估计得吵翻天,可他们就是过下来了,还过得挺好。

0 阅读:46
胜晨聊历史故事

胜晨聊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