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愿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1988年,著名固体力学家高华健,背叛祖国加入

胜晨聊历史故事 2025-05-08 15:32:09

我自愿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1988年,著名固体力学家高华健,背叛祖国加入美国国籍,30年过去,他却把美国坑哭了!    高华健,1963年出生在四川成都,家里条件一般,小时候就爱鼓捣东西,对机械特别着迷。1978年,中国刚恢复高考,他15岁就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成绩那叫一个拔尖。1982年本科毕业,他没停下脚步,直接拿到机会去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84年硕士到手,1988年博士毕业,成了固体力学领域的年轻翘楚。这一路,他靠的是真本事,没啥花里胡哨,就是对科学的执着。   1988年博士毕业后,他没回国,而是选择留在美国,还入了美国籍。这事儿在当时炸开了锅。要知道,那时候中国科研条件差得一批,实验室设备老旧,经费也少得可怜,美国那边却是另一番天地——仪器先进,资源多,学术环境宽松。高华健一看这差距,觉得留在美国能干出更大名堂,就做了这个决定。可国内很多人不买账,觉得他吃了国家培养的红利,转头就“跑了”,这不就是背叛吗?   消息传回国,舆论直接炸了。80年代末,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高华健这么个高材生放弃国籍,简直是往大家心口上捅刀子。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批评,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有人直接骂他“卖国贼”。家里人也坐不住了,亲戚朋友议论纷纷,有的觉得他辜负了国家的栽培,有的替他辩解,说人往高处走也没啥错。   但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当时国内科研环境确实艰难,断电、缺设备是常态,搞研究的人苦哈哈。高华健不是第一个“跑”的,也不是最后一个。那年代,出国留学的不少都留下了,原因都差不多——国外条件好,能干事儿。他自己没怎么公开解释,低调得很,但从他后来的选择看,他压根没想跟祖国彻底“划清界限”。 留在美国后,高华健去了斯坦福大学当助理教授,后来又跳到布朗大学。他的研究方向是固体力学和纳米力学,这玩意儿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研究材料怎么受力、怎么变形,尤其是在微观层面。90年代到2000年代,他发了上百篇论文,成果一个接一个,在国际上名声越来越响。1994年,他拿到了终身教职,2000年升正教授,学术地位那是杠杠的。   他研究的纳米力学,当时是前沿中的前沿。比如,薄膜材料在受力时咋变化,这对芯片、航空材料都特别关键。他的突破不光是理论牛,还能落地,影响力大了去了。可这时候,国内有些人还是盯着他的国籍不放,说他再厉害也是“给美国人干活”,贡献跟中国没啥关系。这话听着有几分道理,但后面的事儿证明,事情远没这么绝对。   2000年后,高华健开始干一件大事——培养中国留学生。他在美国教书时,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不少中国面孔。他对这些学生特别上心,论文怎么写、实验咋设计,手把手教得可细了。他还常跟学生聊回国的事儿,鼓励他们把在美国学到的东西带回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真干出了成果。   在他指导下,20多个中国博士生陆陆续续回国了。这些人可不是泛泛之辈,有的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的当了高校校长,还有的拿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们回国后,在力学、材料学、纳米技术这些领域干得风生水起,直接推了中国科技好几步。美国那边一看,傻眼了,有同事开玩笑说:“高教授,你这是把我们的资源打包送中国了啊!”他没啥反应,继续低调干自己的。 2012年,高华健接受清华大学邀请,当了先进力学与材料中心的主任。他每年飞北京好几次,帮着建实验室、带学生,把国外的经验往国内搬。这时候,国内科研条件已经好多了,他正好赶上趟儿,能大干一场。他推的纳米技术研究,直接填了好几个技术空白,国内同行都挺服气。   到了2024年,他干脆全职加入清华,当了讲席教授。这时候再看他当年的选择,争议已经没那么大了。毕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这不比空喊口号实在?他的学生们在科研一线发光发热,中国科技实力蹭蹭往上涨,美国人急得抓耳挠腮也没辙。   科学无国界,高华健的论文、他的技术,谁都能用得上。后来他培养中国学生、回国出力,又实打实帮了中国一把。说他是“叛徒”,有点太武断了;说他“报国”,也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回国奉献。   其实,这事儿反映的是个大问题——全球化时代,人才咋流动?国家利益咋平衡?   高华健的学术成果不是吹的。他发了数百篇论文,好多都在顶级期刊上,引用量高得吓人。他的纳米力学研究,直接影响了材料科学的前沿方向。他带回国的20多个博士生,个个是硬角色。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人回国后拿的项目经费、发的论文、培养的学生,加起来对中国科技的推动不是小数目。清华大学那几年的纳米技术进步,跟他也脱不了干系。

0 阅读:0
胜晨聊历史故事

胜晨聊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