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上朝时,只问了右丞相周勃两个问题,周勃便汗流浃背,谢罪

百年战争录 2025-05-07 11:44:29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上朝时,只问了右丞相周勃两个问题,周勃便汗流浃背,谢罪说不知。下朝后,周勃明白,这是皇上的故意刁难,他的丞相之位怕是保不住了。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刘邦曾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事实也确实如此,周勃从开始,便跟着刘邦起兵反秦,一路走向胜利,屡建战功。刘邦死后,他也不负众望,和陈平一起夷灭诸吕、迎立新君汉文帝刘恒。

当汉文帝继位后,他的行为,却让他快速地成为了刘恒的“眼中钉”。

在论功行赏之时,陈平称病主动请辞,要把丞相这个朝臣领班的位置,让与周勃,汉文帝心里备受感动,陈平一下子就在汉文帝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了挽留陈平,汉文帝将丞相之职分设左右,周勃以右相居首,陈平以左相居次。

反观周勃,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周勃不仅地位最高,赏赐也最多,一时间风光无限。可他并没有谦虚,反而越来越得意忘形,甚至是有些骄横,不把汉文帝放在眼里。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因此,在朝堂上,孝文帝对他优礼敬重时,他反而欣然接受,身为皇上,对大臣态度恭敬,那是给面子,但大臣要是不懂事,那皇上怎么可能乐意?

于是,一直隐忍不发的汉文帝,在一次上朝时,对着周勃开口道:“全国一年有多少案子判决?”

周勃惶恐,称不知,文帝又问:“一年钱粮收入多少?”

周勃汗流浃背,又谢罪说不知。汉文帝叹了一口气,转头又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说:“有专主其事的人。”文帝说:“专主其事的是谁?”

陈平回答:“陛下要知道断案之事,就问廷尉;要知道钱粮之事,就问治粟内史。”

文帝说:“如果各司其职,那么你所负责的是什么事?”

陈平谢罪说:“丞相的职责有4项,对上,是辅佐天子;对下,是创造更好生活的条件;对外,是要镇抚四方夷狄和诸侯;对内,是要使百姓归附,让其他大臣能安心担任各自的职务。”

文帝不禁拍手,认为陈平讲得十分好。

周勃听后很惭愧,可他也不敢多说什么,反而在出宫门后,责备起来陈平:“你平日怎么不教我怎样回答呢!”

陈平笑着说:“你身居相位,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吗?”

一直都知道陈平聪明的周勃,只好闭上了嘴。

此时的周勃,也隐约明白,汉文帝对自己有所不满,自己的丞相之位,怕是保不住了。

结果,不出他所料。

袁盎看到汉文帝对周勃恭敬的样子,只用了一句话,就浇灭了周勃的光环: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周勃虽然功劳不小,但他只是功臣,并不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应该是与陛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人。说到底,周勃也只是个审时度势的人。

袁盎的一席话点醒了汉文帝,让汉文帝更有意无意地对周勃施压了。

看出皇上的态度后,有人好心劝周勃:“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功高盖主”这件事,历代朝代都一样,周勃威名震动天下,又受到那么多赏赐,居于高位的他,时间久了自然会大祸临头。

结果,当了宰相不到一个月,周勃就称病,自己主动辞去了右丞相之位,而这次的请辞不同于陈平那次,汉文帝直接应允,而后让左丞相陈平独任丞相。

陈平出身贫苦,早年能娶一位死过5任丈夫的富家女,从而发达。后来要走仕途,先是魏王咎的下属,后来转投项羽,继而又因项羽的猜忌,又到了刘邦帐下效力。

他能趋炎附势,也能成为“三姓家奴”,他从不在乎自己的名声,这样善于心计的人,在刘邦看来,有弱点,有目标,将他作为棋子最适合不过。

于是,刘邦让不带兵的陈平和带兵的周勃,相互制约,互相监视,这样与刘邦自己形成“三角关系”后,刘邦的地位才最稳固。

所以,刘邦临终前,才会将陈平和周勃叫到跟前,让他们杀了樊哙。但陈平思来想去,认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又怕刘邦后悔,更怕刘邦去世后,自己没了庇护,于是,陈平才与周勃商量,只先将樊哙带回去,而不是取对方首级。

也正因为如此,吕后后来才得以赏赐陈平,还给他升了官。至于周勃,则是选择保存实力,躲在后面。当吕后去世后,陈平知道要想保住自己的立锥之地,必须要掌握主动权,恰巧周勃找到他,结果二人一拍即合,完成了灭吕安刘之事。

公元前180年,陈平在刘恒手下刚当了一年丞相后,就去世了,一辈子起起伏伏的他,死时也算得上是得以善终了。

刘邦曾言:“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这句话已经充分表明,刘邦并不会真心接纳陈平。

但不得不说,陈平很聪明,目标很明确,算得上是一位生存大师。在刘邦朝、吕后朝,乃至倒吕之后,每一次的站队,他都站对了队伍,并且还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这左右逢源,见风使舵,还能权势在手的能力,也算是奇人一位了……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