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查家只派了7岁的金庸作为代表去参加葬礼。虽然是葬礼,

文山聊武器 2025-05-06 19:18:53

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查家只派了7岁的金庸作为代表去参加葬礼。虽然是葬礼,但当天金庸却体验到了皇帝吃饭的感觉。事后, 他对徐家大家称赞:“真的是大户人家!”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坠毁,这场突如其来的空难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和社会。他才34岁,正值创作巅峰,却意外殒命,留下了《再别康桥》等经典诗作,也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徐家在浙江海宁的老宅为他举办葬礼,仪式隆重而肃穆。作为表亲的查家接到消息后,决定派人前往吊唁,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选了个年仅7岁的孩子——查良镛,也就是后来以“金庸”闻名的文学巨匠,去代表家族。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奇怪,一个7岁的小孩能懂啥葬礼的意义?可恰恰是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多年后还让人津津乐道。 查氏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公元前676年,鲁庄公的儿子姬延被封为子爵,得了查邑这片封地,从此以“查”为姓,家族就这么扎下了根。几千年来,查姓在山东一带繁衍壮大,后来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到了近现代,查氏族人在各个领域都出了不少人才,比如政治、商业、教育,还有文化艺术。金庸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他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家族文化熏陶,家里人读书写字的风气特别浓。他早年在报社混得风生水起,后来一头扎进武侠小说创作,写出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这种脍炙人口的作品,名气大到连外国人都知道。 徐志摩和金庸虽然是表亲,但两人年龄差了20多岁,平时也没啥直接往来。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20世纪初的文坛上,他以浪漫清新的诗风独树一帜。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像《再别康桥》这种作品,至今读起来都让人心里一颤。他和查家的关系主要靠家族血脉维系,具体到他去世那年,查家为啥只派了个7岁的小孩去葬礼,外人不太清楚内情。可能是因为查家那会儿人手不够,或者觉得葬礼只是走个形式,随便派个代表就行。结果,这个决定让金庸小小年纪就见识了大场面。 那年的葬礼,徐家办得相当有排场。徐志摩的叔父徐深如亲自操办,家里上下忙得团团转。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仪式按传统礼俗一步步进行。查良镛作为查家的代表,按规矩拜祭了一番。祭拜完后,徐家没把他当外人,请他吃了顿饭。这顿饭可不是随便对付的,桌上的菜式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仆人还站在旁边伺候着。小小的查良镛哪见过这阵仗,感觉就像皇帝吃饭一样。后来回到家,他跟家人眉飞色舞地说起这事儿,直夸徐家是大户人家,语气里满是惊叹。 这顿饭到底有多夸张呢?想想看,1931年的中国,普通人家吃饭能有几道菜就不错了,可徐家不一样。作为海宁当地的大族,他们有钱有势,招待客人自然得撑足场面。查良镛才7岁,家里条件也不差,但这种排场对他来说还是头一回。他说的“皇帝吃饭的感觉”,可能不只是菜多味美,还有那种被重视、被伺候的体验。一个小孩参加葬礼,本该是沉重压抑的事儿,却因为这顿饭,多了几分奇妙和热闹的记忆。 徐志摩的去世,对当时的文化圈是个不小的打击。他生前朋友多,影响大,很多人得知消息后都赶来悼念。葬礼那天,海宁老宅挤满了人,既有亲戚,也有文人墨客。查良镛年纪小,估计对这些场面理解不深,但他能感觉到气氛的特别。徐家作为当地名门望族,办这种大事不可能马虎,礼数周全得让人挑不出毛病。这也难怪查良镛会觉得震撼,一个7岁的孩子,眼界一下子被打开了。 再说说金庸这个人。他小时候的这次经历,虽然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多少能看出他后来写作的影子。他小说里那些恢弘的场面、细腻的人物刻画,可能跟早年见识过大家族的排场有点关系。长大后,他从报社起步,慢慢摸索出一条文学路。他的武侠小说不光有打打杀杀,还有浓浓的文化味儿,比如家族恩怨、江湖礼仪,这些东西跟他小时候的见闻说不定有那么点联系。他写书的时候,常常是坐在书桌前,手边放着笔墨纸砚,脑子里却能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金庸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真本事。他早年在香港办报,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专心写小说,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的故事,《天龙八部》里乔峰的悲壮人生,哪一个不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千?他的书卖得不好都不行,读者抢着买,书店门口排长队。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揉进小说里,既接地气又有深度,难怪能火遍全球。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