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山东大善人潘守廉路过济州的一条巷口时,无意中看见一个卖煎饼的妇女,顿感此女不凡。她虽衣着寒酸,但干净整洁,头发梳的一丝不苟,这让潘守廉眼前一亮。 深秋的风卷着枯叶打旋,潘守廉的马车轮子碾过石板路,发出吱呀声响。他掀开帘子透气,就见那妇女站在煎饼摊前,正用袖口轻轻擦去额头的薄汗。
蓝布衫洗得发白,补丁针脚却细密整齐,盘起的发髻插着根木簪,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显得格外利落。摊边木桶里的清水漂着几片荷叶,竹篾编的饼筐也没沾半点油渍。 “这位娘子,来两张煎饼。”潘守廉下了马车,饶有兴致地打量。妇女闻声抬头,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您稍等。”只见她舀起一勺面糊,手腕轻转,竹蜻蜓般的工具在鏊子上划出个圆,金黄的煎饼瞬间成型。递饼时,她特意用干净的粗布帕子垫着:“刚出锅的,小心烫。” 攀谈间,潘守廉得知妇人姓徐,丈夫早逝,独自拉扯一双儿女。“再穷的日子,也得活出个人样。”她边说边熟练地翻动煎饼,火苗映得脸庞微红,“孩子们放学就帮我生火,等攒够钱,送他们去学堂念书。”这番话让潘守廉心头一动——寻常妇人为生计奔波,多是怨天尤人,她却活得这般通透。 没过几日,潘守廉派人送来笔墨纸砚和几件旧衣。妇人推辞不过,红着眼眶收下,转头就纳了双千层底布鞋送到潘府。此后,潘守廉常暗中关照,见她送孩子进了学堂,见她盘下间小铺子,也见她在灾年施粥救饥民。有好事者问潘守廉为何帮扶,他捻着胡须笑道:“你们看她摊前那盆清水,就知道这人心明如镜。” 多年后,妇人的儿子中了举人,登门拜谢潘守廉。老善人抚掌大笑:“我当年看中的,不是你娘的本事,是她那份穷不坠志的精气神。”这话传到妇人耳中,她正坐在自家堂屋,给孙儿讲《朱子家训》,窗台上的铜钱草绿得蓬勃。 一个煎饼摊,照见的不只是世道艰辛,更是人性的光。潘守廉的善举,何尝不是被这份光所感召?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一个卖煎饼的妇人能让大善人另眼相看,靠的不是攀附逢迎,而是把苦日子过出尊严的倔强。这份在尘埃里依然挺直脊梁的活法,或许比任何财富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