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刚到北大的时候,不仅一身老旧衣着打扮,还留着一条长辫子,与新时代的浪潮格格不入,面对其他人的异样目光,他仍然毫无畏惧。
而且他明明是在海外生活成长,最后却成为了古老中国的最后一个代表。
他家族的祖先本来姓陈,后来因为不小心杀了人逃到了南洋,后来改姓“辜”,表示忏悔之意。
辜鸿铭是一个混血儿,母亲是葡萄牙人。他的父亲帮助英国商人打理生意时,老板布朗见他聪颖异常,很喜欢他就收为义子,十岁就带他去了西洋游学。
他的父亲爱国,成天跟他讲:“你可是一个中国人。”因此,辜鸿铭的祖国情结一直很重。
辜鸿铭年少时一边游遍欧洲,一边拿下了十三个学位,涉及文、理、工、哲等各个学科,还学会了九种语言。
等游学结束后,他回到马来西亚工作。有一次外出公干,遇到了写下了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彼此都很钦佩,经过了3天的谈话,辜鸿铭下定决心回归故国。
1885年,他成了张之洞的幕僚,开始了20年的为官生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从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爱国的信仰。
哪怕八国联军侵华后,他仍然一直坚持自己的爱国思想,发挥自己薄弱的力量,用英文写文章向全世界呼吁,并且很受外国人的尊崇。
后来新文化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他仍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这很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视为另类,觉得他很顽固。
他刚到北大的时候,学生们一看他留着长辫子,哄堂大笑。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课堂顿时鸦雀无声。
当时很多人一昧追求潮流,认为自己剪了辫子后就是新时代的人了,而他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到了晚年,他接受了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邀请,多次前往日本讲学,后来因病去世。
在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道路上,他始终保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不过,作为一个坚定的守旧主义者,他比喻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认为男人就应该多讨几房姨太太的“茶壶理论”,也招来一片骂名。
很多人说辜鸿铭是个怪人,对于他的种种行为,当时的人一直不理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著作其实很有现实意义,他的爱国思想很值得后人学习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