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各军分区独立营改编为武警支队时,独立营营长能否当上支队长,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983年是个大年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正式亮相。这之前,各地军分区的独立营主要干些守卫地方、维持治安的活儿。可随着国家步入改革开放,社会稳定成了头等大事,中央一拍板,把这些独立营改成了武警支队。从此,武警这支新队伍挑起了维护国内安全的大梁,任务从反恐到救灾啥都有,跟解放军的路子分得清清楚楚。这次改编,不光是部队番号换了模样,还让一大群干部的职业路子跟着变了样。 说白了,这场改革就是要把原来的军事力量用得更灵活、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独立营改成武警支队后,职责广了,压力也大了。营长们自然得琢磨:我能不能顺势往上爬一级,干上支队长?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 先说说部队里的级别。1983年那会儿,独立营营长是正营级,搁地方上也就是个正科级干部。而武警支队呢,支队长是正团级,对应正处级。这中间差着一大截呢!部队里升官,可不是光凭资历就能蹦上去的。得有真本事,还得经过考核、锻炼啥的,一步步来。 营长管的是几百号人,支队长呢,得管上千人,任务还复杂得多。从打仗到维稳,跨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部队对干部的要求特严格,营长想直接当支队长,难度不小。得看你有没有那个能耐,也得看上面咋安排。 拿福建晋江的薛国强来说吧。他原来是晋江军分区独立营的营长,干得挺不错。1983年改编时,他没直接当上支队长,而是被派去当了武警福建总队晋江支队的副参谋长。这活儿干了一年后,他才被提拔成支队长。这事儿挺有意思,为啥不一步到位呢? 其实,薛国强当副参谋长那一年,不是白混的。武警支队刚建起来,啥都新鲜,营长们得学着怎么管更大的队伍,怎么应付新任务。副参谋长这岗位,就是个缓冲,让他先摸摸底、攒攒经验。结果证明,他干得不错,上面一看,这人行,就把他扶正了。这说明啥?想当支队长,光有过去那点功底不够,还得适应新活儿。 不过,像薛国强这样最后当上支队长的,毕竟是少数。1983年那会儿,大部分独立营营长都没能一步跨到支队长那位置上。不少人先被安排到副职上,比如副支队长、副参谋长啥的,干一段时间再说。有的熬出来了,有的就没那运气。 为啥这样呢?一来,武警支队的活儿跟独立营不一样,营长得重新学东西。二来,部队怕干部能力跟不上,直接提上去砸了锅。所以,先干副职、攒经验,成了普遍路子。比如厦门的李伟,原来也是独立营营长,改编后去了过渡岗位,干了半天也没当上支队长,最后调别处了。这就看出来了,能不能当支队长,真得看具体情况。 这事儿没个统一答案,为啥呢?首先,每个营长的本事不一样。有的带兵打仗行,可管治安、救灾就未必在行。其次,部队的需求也不同。有些地方缺人,可能就直接提了;有些地方人多,就得慢慢挑。最后,政策和时机也关键。1983年改编初期,武警体系刚搭起来,上面更倾向于稳扎稳打,不敢随便乱提人。 所以,独立营营长能不能当支队长,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死的。得看个人能力、岗位需求,还得看上面咋想。薛国强能行,不代表别人也能行;李伟没成,也不代表他不行。说到底,这是个因人而异的事儿。 1983年的改编,不光是部队换了个名字那么简单。它折射出中国军事体系怎么一步步现代化,也让咱们看到那时候的军人咋在变局里找自己的位置。营长们有盼头的,也有失落的,但不管咋样,这场改革都给国家安全加了把锁。 再想想,部队这么干其实挺有道理。干部得一步步锻炼,不能瞎提拔,不然出了岔子谁负责?这逻辑搁现在也适用,做啥事都得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96年底当兵,铁了心要去武警部队,一是觉得武警的服装好看,更重要的是认为武警可以
【4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