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孙中山给发妻去信:“我爱上了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可她不能做妾,只好与你离婚。”发妻看到后面不改色地写下一个字,却让世人赞其深明大义。 1915年,孙中山先生在写给发妻卢慕贞的信中坦言:"我爱上了别人,但是她不愿意做小,我也离不开她,所以只能和你离婚,望能谅解。"这封信通过儿子孙科送到了卢慕贞手中。当时已经与孙中山聚少离多多年的卢慕贞读完信后,面不改色,只是平静地询问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情况,随后便提笔在信上写下了一个"可"字,交给了侍卫长带回。 这一个字背后,凝聚了一个女人多年的付出与无声的理解。卢慕贞还对身边人说:"我学识浅薄,不谙政治,实在帮不了先生的忙,有宋女士当贤内助,我就放心了!"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她对自己与孙中山之间差距的清醒认识,也展现了她对国家大业的支持。 若要理解卢慕贞这一决定的深意,必须回溯到辛亥革命成功后的那段短暂时光。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卢慕贞带着孩子来到南京与孙中山团聚,成为了民国第一位"第一夫人"。然而,这个看似荣耀的身份对于卢慕贞而言却是一种负担。 从小接受传统教育、被迫缠足的卢慕贞,在政治场合中举步维艰。她无法像现代女性那样自如地与各界人士交流,也难以理解丈夫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深刻内涵。卢慕贞只能在家庭层面上支持丈夫,而这种支持在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显得越来越有限。仅仅在南京停留了20多天后,她便选择回到了家乡,将孩子们留给孙中山。 这段经历让卢慕贞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孙中山之间的差距,也让她理解到,与其成为丈夫事业的羁绊,不如成全他与能够真正帮助他的人在一起。当1915年那封离婚信送到她手中时,卢慕贞其实早已在心里做好了准备。 同年9月,孙中山专程邀请卢慕贞到日本商谈离婚事宜。当时,胡汉民等人都在门外焦急等候,希望能够劝阻这桩离婚。但当卢慕贞走出房门时,她对众人说:"孙先生为革命奔走海外,她则到处流浪,身心交瘁,不愿意再过紧张的生活,希望在家乡安度余生。"这番话既是对自己选择的解释,也是为孙中山解围。 1885年5月,在父母和兄长的安排下,18岁的孙中山与17岁的卢慕贞举行了婚礼。这场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开启了两人共同的人生旅程。当时孙中山本不愿意结婚,但出于对父母的敬重,他选择了顺从。然而婚后不到三个月,孙中山便再次远赴香港求学,留下卢慕贞在家侍奉婆婆。 这段婚姻从开始便注定了聚少离多的命运。孙中山怀揣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无法被家庭束缚;而卢慕贞则默默在家乡支撑起整个家庭。她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婆婆,还要独自抚养孩子。闲暇时,她亲自教授孩子们《三字经》等基础知识,尽心尽力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 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下令重金捉拿他。危急时刻,卢慕贞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当官兵来到村子时,幸运的是当时小吏将翠亨村误写成了翠微村,这一字之差为卢慕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她准备了大量的金银将官兵打发回去,随后带着孩子和婆婆几经周折逃往檀香山,投奔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在得知孙中山被英国清使馆抓捕的消息后,卢慕贞甚至想过以身殉夫,可见她对丈夫的深爱。 尽管两人相处时间有限,但孙中山深深感激妻子的付出。他曾对卢慕贞说:"你为我尽责,侍老抚幼,我太感激你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两人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 1914年,宋庆龄在姐姐宋霭龄的推荐下,成为了孙中山的秘书。宋庆龄接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不仅能帮助孙中山起草文稿、管理经费,还能与他交流革命心得。在朝夕相处中,两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孙中山接受的是新式教育,认同"一夫一妻制",因此在爱上宋庆龄后,他选择了向卢慕贞提出离婚。 即使是在离婚之后,卢慕贞仍然全心全意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24年,当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时,卢慕贞不仅将自己的养女婿送到了革命队伍中,还鼓励许多满怀报国之志的青年加入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她自掏腰包保护孙中山故居的文物,将它们转移到澳门保存,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运回翠亨村。更令人敬佩的是,她还为中山五桂山区的抗日游击队提供了枪支弹药和医疗器材,甚至帮助将受伤的战士送到澳门治疗。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